中。他们的身影在夜空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同钢铁般坚不可摧。在这片被夜色笼罩的工地上,他们用麻绳紧紧捆住腰,悬在半空,如同一群无畏的勇士,填平了那个巨大的缺口。这不仅是一项体力活,更是对勇气和毅力的极限挑战,仿佛是在黑暗中点燃的一束希望之光。
次日,当晨曦如轻纱般洒落在工地上时,出工的钟声激昂地响起。监工面带微笑,宛如春风拂面般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吴明信的肩膀,郑重地宣布:“从今天起,你就是班长了。”吴明信如遭雷击般愣住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环顾四周,突然惊觉工地上竟隐藏着许多被饥饿压弯脊梁的读书人,他们宛如风中残烛,在时代的浪涛中摇摇欲坠。有戴着眼镜的大学生,正握着树枝,如虔诚的信徒般在地上仔细地计算着土方量;还有曾是地主家的少爷,双膝跪地,在泥地里和泥砌砖,仿佛在与命运进行一场艰难的拔河。这些人,和他一样,都被时代的洪流无情地卷入了社会的底层。他们并未屈服,依然如傲雪寒梅般倔强地想要抓住些什么,哪怕只是那微不可察的生存希望。
荣升为班长的吴明信,虽然手中没有掌管大家饭菜的权力,但是却掌握着分配劳动的大权。他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特长了如指掌,犹如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于是他将体弱的老人如珍宝般安排去筛沙,让读过书的青年负责绘制那如同艺术品般的施工图,而他自己则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些身体好点的劳力,去攻克那些最坚硬的堡垒。收工后,吴明信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如同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般,有气无力地摸了摸身上,突然摸到了那半块如生命般珍贵的高粱饼。他犹豫了一下,仿佛内心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斗争,最终还是咬咬牙,决定将它如同呵护易碎的瓷器般掰碎,分给了组里饿晕的老李头。
月光如轻纱般洒在大地上,老李头像雕塑般伫立在月光下,身体微微颤抖着,嘴唇哆嗦着说道:“吴兄弟,你这可真是在救命啊!”他的声音仿佛风中蝇音,带着一丝激动和感激。吴明信并没有立刻回应老李头,他的目光如同鹰隼般凝视着远处那黑黢黢的山峦,仿佛能透过那片黑暗看到更远的地方。过了一会儿,他才缓缓地说:“我爷爷临终前告诉我,人活着就得像个人样。”这句话犹如晨钟暮鼓,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吴明信的爷爷一生勤劳善良,宛如那璀璨的星辰,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孙子也能如此。这句话很快就在工地上不胫而走,如春风般吹进了每个人的心中,大家都对吴明信的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渐渐地,一些细微的变化宛如春风般在工地上悄然出现。有人会像做贼一样,偷偷地往吴明信的竹篓里塞进几个野菜团子,这可是他们所能拿出的最为珍贵的食物了。还有一些学生娃,犹如小画家一般,用炭笔在工棚的墙上勾勒出吴明信扛着铁锹的身影,那形象虽然简洁,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希望。而最令吴明信心惊胆战的,莫过于周末的那个夜晚。那天晚上,他如往常一样去巡看路基,却在不经意间与两个戴着眼镜的技术员撞了个正着。其中一个人,竟然是他赤江高小时的同窗!
吴明信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往昔的校园岁月,那时候他们一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同在欢乐的天地中嬉戏,彼此间的情谊犹如那巍峨的高山,深厚而坚定。如今这位昔日的同窗,尽管已是省城大学的助教,却因出身的问题被贬谪至此。“老同学,你说这路修通了,究竟会通向何方呢?”吴明信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脱口问道。对方苦笑着轻敲着图纸,仿佛那图纸是一把开启希望之门的钥匙,回答道:“或许,它会通向我们能填饱肚子的地方吧。”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瞬间照亮了他们内心深处那片渴望的天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寒冬腊月,天气异常寒冷,但吴明信并没有被严寒所阻挡。他带领着队伍,日夜奋战,终于抢通了最后一段山路。当道路终于贯通的那一刻,工地上响起了欢呼声,那声音在山间回荡,久久不散。通车那天,阳光明媚,彩旗飘扬,人们兴高采烈地聚集在道路两旁,等待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县长亲自莅临现场,为通车仪式剪彩。他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面带微笑,准备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就在县长开口的瞬间,他的身体突然摇晃了一下,然后像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般,直直地栽倒在地。人群中顿时发出一阵惊呼,人们惊慌失措地围拢过来。
县长的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发紫,显然是长期患有浮肿病。这个一直高喊着“大跃进万岁”的人,最终还是被浮肿病击倒了。吴明信站在人群中,看着县长倒下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默默地脱下自己的棉袄,轻轻地盖在县长那已经发紫的脸上。
当天晚上,工地上的气氛异常凝重。三百多名工人围坐在篝火旁,啃着冻得梆硬的窝头,没有人说话,只有篝火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突然,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谣:“正月里来是新春哟……”歌声起初有些沙哑,像是被砂纸打磨过一般,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歌声变得越来越响亮,在夜空中回荡。吴明信听着这嘶哑的歌声,眼眶不禁发热。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远方的妻子和还未出世的孩子。
开春的时候,吴明信收到了家里捎来的一封信。妻子在信中说,他寄回去的五斤大米收到了,全家人每吨掺和一两在野菜洋芋红苕杂粮里,可以吃大半个月,能够熬过青黄不接的时侯。要他放心,自己也不要太苦太节食了。要保重好身体。但妻子却不知道这五斤大米是他每天节约一顿饭省出来的。更不知道筑路队超强的劳动,还有他这个班长操心操劳的代价。
信的末尾,妻子还画着一个小人儿,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明信他爹”——那是他们尚未出世的孩子形象。吴明信紧紧地攥着这封信,蹲在刚刚铺好的碎石路上,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出。他的眼泪砸在坚硬的路面上,转眼就被炽热的太阳晒得无影无踪。
喜欢。
第141章 修路班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