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王大山王幺爸接到儿子王二哥的电话,要他八月初八进城去喝他四十岁的喜酒,非常高兴。他同王二哥老妈到屋后院子里看了看,准备捉几只鸡公鸭婆,还有春天挖的楠竹笋干,菜老壳尖尖做的黄霜霜的盐菜,王二哥老妈泡的脆生生的酸菜,沙地头种的红心子红苕,茗甜茗甜,王二娃最喜欢吃的,一并整一大背篼,给王二娃送过去。
各位看官不仅要问,王二哥老家不是在城里吗,咋他妈老汉还在乡坝头呢?其实这中间还有一段龙门阵可摆。
原来王二哥的老汉王幺爸,当年刚好初中毕业,听从毛主席发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山下乡号召,放弃了升入高中读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抛开书本闹革命,扎根农村炼红心”,来到本县山王区民建公社长岭大队,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中。
岂知王幺爸当年十七岁,又是城里读书娃,哪里吃得农民犁田打耙、挑粪上山、下田挖土的重体力活,加上生活简单,顿顿都是红苕苞谷糊糊,又没得啥子油荤,不到半年光景王幺爸便瘦成了光架架。在一次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公社兴修水渠,快到中午饿得头晕眼花,抬石条子上坡时力气用尽,一下摔到坡下,那石条正好砸在王幺爸右腿上,划破了一道长口,血流如注,一下子昏死过去,至今腿上还留有一条长长的伤疤。
王幺爸因祸得福,由此被评为“知识青年典型”“上山下乡标兵”,一下子成了全公社的模范,被破格提升为大队团支部书记,当上了大队文书,还到过市里省里开过“三干会”“四干会”表彰会,他没日没夜地组织团员青年全身心投入农业大生产,赢得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积极好评,正准备推荐他到公社任团支部书记。
当时大队里有个叫姚翠花的姑娘,十七八岁一枝花,长得苗条又大方,两根辫子长又长,一双大眼睛水汪汪,像一湾清澈的湖水,看得人春风荡漾。她人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做得一手好酸菜,甜中带酸,酸中带甜,再配点红皮白心的热萝卜,色彩艳丽味道又巴适,让人清口水直流,吃了一次还想吃第二次,每次大队知青派饭,一到她家,王幺爸最喜欢喊的一句便是:“翠花,上酸菜!”
姚翠花一见王幺爸到来,脸上便升起两朵红霞,将两条又粗又长的鞭子甩到身后,到灶房的坛子中摸出一大碗酸菜,王幺爸就着这酸菜,“唏哩呼噜”,一下子三大碗苞谷红苕糊糊就下了肚,连连打着饱嗝,用手抹抹嘴,朝姚翠花笑了笑,然后心满意足地又去干“抓革命,促生产”去了。一来二去,姚翠花看上了王幺爸,王幺爸也对姚翠花有点意思。
可……可是好事多磨,最关键的一点不是王幺爸是城里居民,吃国家粮的,而是姚翠花爷爷是地主,临解放前用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很便宜地买下了逃到成都省国民党保长的几十亩土地,以为捡到了相因,岂不知一解放就被打成了“地富反坏右”分子,田地被充公,还被判刑,说是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欺压百姓,反攻倒算,最后病死狱中。
一晃两年过去,王幺爸与姚翠花好上了,而且来往越来越密切,大队支部书记多次劝他划清阶级界线,可王幺爸正处在热恋中,他忘不了翠花,更忘不了翠花的酸菜,后来他俩偷吃了“禁果”,怀上了王二哥的大姐王玉仙,只好申请结婚。支部书记不敢作主,只好将此事上报公社,公社又上报给县革委会,县革委一下子免去了王幺爸一切职务,更别说推荐他到公社当团支部书记或考大学了。不到半年,王二哥的姐姐出世,后来嫁给了交警大队的陈向阳大队长,这是后话。当时王幺爸家里连鸡蛋也没有一个,只有三把干面,还是用几斤苞谷到公社加工房,说了一大箩筐好话,别人心疼娃儿,才冒着受处分的风险换给他的,更别说炖鸡炖鸭补奶水了。
第36章 王幺爸送鸡鸭进城赴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