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看悬,细皮嫩肉的,哪吃得下这份苦。”
流言蜚语,像村口的风一样,无孔不入。艾娃听在耳里,虽然表面上装作不在意,但心里的滋味并不好受。她理解村民们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读书的目的就是“跳出农门”,去城市里过好日子。她的“逆向”选择,自然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失败”的意味。
更让她感到压力的是,她回来并非只是想安分守己地做个普通农民。她带回了新的农业知识,新的种植理念,她想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想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好起来。
她的第一步,是想推广水稻新品种。
当时村里种的水稻,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品种,产量低,抗病性差。她通过大学的导师,弄到了一批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种子,免费提供给愿意尝试的村民。
她以为,这是天大的好事。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新品种?能靠谱吗?”第一个站出来质疑的是村里的老支书,也是村里资格最老的种田把式,王大爷。王大爷抽着旱烟,眯着眼睛打量着艾娃,语气里满是不信任,“我们祖祖辈辈都种这个老品种,虽然产量是低了点,但好歹能收上来,饿不死人。你这新种子,万一水土不服,种不出东西来,那全家老小喝西北风去?”
“是啊,艾娃丫头,”旁边一个中年妇女,李婶,也跟着附和,她是村里有名的快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刚从学校回来,懂什么种地?书本上的东西能当饭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我做过试验,也查过资料,这种子很适合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只要管理得当,产量能提高至少三成!”艾娃有些激动,脸颊微微泛红,努力想说服他们。她拿出自己做的笔记和一些农业期刊上的文章,试图用科学数据说话。
但村民们显然对这些“纸上谈兵”不感兴趣。
“三成?你说得轻巧!”一个壮实的汉子,是村里的种田大户,张叔,他瓮声瓮气地说,“到时候能有老品种的收成我们就烧高香了。艾娃,不是我们不信你,实在是这地是我们的命根子,赌不起啊!”
“就是,我们可不敢拿一年的收成交学费。”
“还是老老实实地种老品种吧,心里踏实。”
质疑声此起彼伏。大家看她的眼神,就像看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异想天开的孩子。那种眼神,比直接的斥责更让艾娃感到难受。她准备了一肚子的话,准备了各种数据和案例,却发现自己在村民们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最后,只有一个人愿意支持她。那是村里的孤寡老人,陈爷爷。陈爷爷无儿无女,种着一小块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看着艾娃那双充满期盼又带着失落的眼睛,叹了口气,说:“艾娃丫头,俺这把老骨头了,也没什么可输的。俺的那半亩地,就给你试试吧。成了,俺沾光;不成,大不了俺今年勒紧裤腰带。”
那一刻,艾娃的眼眶湿润了。在一片质疑声中,陈爷爷这微弱的支持,如同黑暗中的一点星光,给了她莫大的慰藉和继续下去的勇气。
于是,艾娃的“试验田”,就从陈爷爷那半亩薄田开始了。
喜欢。
第546章 归来的“异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