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5章 岂能让大将军居于我之下[1/2页]

穿成刘彻和卫子夫的女儿怎么办 甘与子同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听起来是挺对的,可是,匈奴还成气候吗?
     刘徽似是一眼将他们看透的道:“诸位别小看匈奴,大汉能击败匈奴,不代表他国能够对付匈奴。若西域诸国而养之,匈奴未必不能卷土重来。是以,如何将西域诸国为我大汉所用,至关重要。开疆辟土嘛,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再好不过。诸位若是拿不准,本宫可以教你们如何兵不血刃攻城略地。”
     有些话或许别人说出来跟假的一样,架不住刘徽真真切切做到的。因而没有人怀疑刘徽。
     “而且,河西之地刚刚攻克,百废待兴。开疆辟土是功,创太学育人才以开民智亦是先例。我等将攻下的城池,教化于万民,以令后世知,我辈中人建设大汉之功,诸位之名将来也定留于青史之上。”画饼呢,刘徽能给刘彻画,别的人她要是想画,手到擒来。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我辈中人,得遇明君,挥血撒泪,肆意一场,方不负此生。”刘徽引用后世的一句诗,意气风发的少年们,定然是不会愿意一辈子按部就班的过日子。刘徽站在那儿,她就是最好的一个证明。
     十三岁往朔方城,整顿朔方城,对抗匈奴,智退匈奴。
     十五岁参加河西一战,斩杀匈奴大单于主力,追击匈奴大单于,逼得匈奴大单于落荒而逃,再和霍去病在河西绕于敌后而拿下河西之地。占据河西之后,兵不血刃引得羌人归顺送城。
     看看眼前的文臣武将中,能及刘徽功劳者几人。
     刘徽如今才十七岁。
     十七岁便有如此功绩。
     人人称颂的冠军侯,十八岁功冠全军,已然让世人奉为楷模,到刘徽这儿,年龄是一减再减。
     再看上方的大将军卫青。
     卫青,霍去病,刘徽,无一例外都是刘彻教出来的。
     最厉害的人是他们的陛下!
     “好一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说得好!”刘彻此时站起来,缓缓走到刘徽跟前,众臣也都连忙起身,跟着刘彻而动,刘彻赞许道:“朕等着你们大有作为。大汉的来日,在朕,也在众卿。”
     谁人听到皇帝感慨此话而能不激动?
     未来如何,其实他们之中也未必没有人迷茫不知所措,刘徽给他们寻的一条路,没错,河西之地,又何止是河西之地,想要有所作为,并非只能在长安。
     外面的天地宽广无比,很有机会再见。
     随着刘彻的出面,教材的事终于拍定。
     刘徽驳回的一律改!
     霍去病将腰间的水壶递给刘徽,说了那么多话,口渴了吧?
     刘徽眨眨眼接过,偏头喝了一口,刘彻回头捉个正着,刘徽……慢慢把水咽下,赶紧把水壶递还霍去病,朝刘彻请之道:“另有一事,请父皇思之。”
     父女交换的一个眼神,各自明了何意。
     刘彻双手交握于腹前,“说来听听。”
     刘徽垂拱而立道:“既要改弦更张,当思改官制。”
     此话落下,满堂皆惊,饶是之前提出种种改革的董仲舒都诧异的望向刘徽,不确定刘徽能想出一个怎么样更好的办法改弦更张。
     刘彻意示刘徽说下去,刘徽既道:“中央之制,改为三省六部。三省是为中书、门下、尚书。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既负审议驳正。尚门省负责执行政令,六部归于尚书省执掌。六部是为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兵部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执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逐个将三省六部的内容道来。随之是地方的州郡县制,就在现有的地方政策上加一个州的刺史。
     所有人不由流露出诧异,同时也在看向刘彻,要说刘彻不是早听刘徽提起此事,断不可能让刘徽说出。
     “谁为丞相?”有人捉住重点的问。看得出来,刘彻有心要改官制,马上有人想到关键的一层。
     刘徽答道:“三省长官便是丞相。门下侍中两位,中书省中书令两位,尚书令一位,另设左右仆射,统管六部。六部长官皆称尚书。”
     嘶!一片倒抽声。
     一相七分!!
     正好符合刘彻一心要分相权的心思,简直了!
     “那原本的三公九卿呢?”有人还是不太死心的问上一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公九卿还是三公九卿啊。大司马也还是大司马,三省六部可兼任。”刘徽答得过于理所当然。
     刘彻问:“依你所见,七相如何任命,满朝众臣中,何人适合任命?”
     不是,刘彻要问得如此直接的吗?他是一点都不避讳于人。
     刘徽??昨天都没有细问的问题,今日问?
     刘彻扫过刘徽问:“心里没有数?”
     纵然是询问的语气,瞧刘彻能不知道刘徽?
     她可从来不会心里没数。
     “门下侍中第一人当属御史大夫汲黯。”刘徽当下先把第一个人推出来。
     汲黯人都傻了,他是御史大夫啊,纳谏言最让刘彻闹心,结果刘徽首推他为相,还是专门卡刘彻脖子的门下侍中之位?
     刘彻一顿,随后颔首道:“可。”
     一个可字,让人明白不是闹着玩的,刘彻要改官制。
     “至于另一个门下侍中,大司马骠骑将军。”刘徽把另一个人道来,霍去病??让他跟汲黯共事,真真是!
     刘彻一眼扫过霍去病,愉悦笑了,“上佳!”
     嘶!日子没法过了。
     霍去病瞪眼。
     刘徽继续道:“张汤和李蔡可为中书令。”
     张汤!!啊啊啊,他有生之年竟然有机会为相吗?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啊!
     至于李蔡,那可是刚被捋了不久的丞相,刘彻暂时没有再立丞相,刘徽提及中书令的人选,这其中的奥妙,有意思得很。
     刘彻道:“剩尚书省了。”
     “大将军为右仆射,主父偃为左仆射,尚书令可不设。”刘徽继续冒出下一句。大汉以右为尊呢。
     刘彻再也控制不住的愉悦笑出声来,全然不掩饰他此刻的好心情。用人之道刘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儿若是郎君,大汉江山后继有人。”刘彻是真高兴,高兴之余,瞧,当着无数人的面道来。
     一众臣子……
     刘据的眼睛亮了,他这一天看下来,对刘徽是越发五体投地。看吧,刘徽多让刘彻喜欢。
     “父皇。”刘徽头痛死了,别不把刘据当人行不行?
     “六部人选呢?”刘彻没管刘徽的嗔怪,继续问起刘徽。
     “礼部董仲舒,工部常康,户部桑弘羊,兵部由大将军兼任,吏部可以暂时由御史大夫兼任,刑部由张廷尉兼任。”刘徽几乎是不加思索道来。
     一个个听着不得不承认,这安排极好的啊!
     刘彻脸上的笑意加深,扫过众人道:“众卿以为如何?”
     三省六部,分的何止是相权,兵权也一并分了呢。
     “尚书令由你来出任。”刘徽一通说下来,七相变成六个,尚书令是实权却不设,其实还可以接受的啊。偏刘彻扫过一众人,最后目不转睛的盯着刘徽道来。
     刘徽??
     一干人??女相啊!
     “陛下。”好些人唤来。
     “父皇。”刘徽听到刘彻的意思,瞪大眼睛想让刘彻别乱来啊。
     “朕要用天下之才,难道这天底下有比你更适合作为尚书令的人选?你问问你定下的六部人选,他们可有异议?”刘彻早在听完刘徽说的改官制时,已然认定刘徽是最好的尚书令的人选。
     三省六部,六部是负责执行的,六部要如何实施,再没有比刘徽更合适制定规矩的人。
     “臣附议。”张汤和主父偃先出列表态,刘徽和他们打的交道多了,在刘徽手底下做事,没有什么不好。
     汲黯沉吟片刻道:“臣附议。”
     连汲黯都已经同意,谁还能不同意,卫青和霍去病、常康、董仲舒都极为认同。
     刘徽摇头摆手道:“不合规矩,岂能让大将军居于我之下。”
     疯了啊!她压力山大的啊。那可是大将军。当年刘彻封卫青大将军时曾说过在丞相之上的啊。论功她尚不及卫青,居于卫青之上会引起非议。
     刘徽称的大将军而不是舅舅。刘彻满意了。
     汲黯提醒道:“公主位同诸侯王!”
     诸侯王,那可是百官莫能比之的。在大将军之上怎么不行!很行的。
     “说的是,公主位同诸侯王。”刘彻扬眉,刘徽不仅能压卫青,也可以压霍去病。三足鼎立,从来是刘彻所想。拍板道:“就此定下。你需要考虑的是制定三省六部的章程,三省六部该如何行事,如何管辖,出了问题唯你是问。”
     甩手掌柜都没有刘彻这么当的!
     “父皇。”刘徽踌躇不定,尚书令,女相啊,她毕竟年轻。
     刘彻道:“朝堂上的人你了然于胸,眼前的这些人,他们哪一个可用,你只管提拔用。”
     随着刘彻的话音落下,一道道灼热的目光都落在刘徽的身上,啊啊啊。重新定官制,他们的机会一下子变多了,太好了!
     刘徽眸光一转,机会不能错过的啊,她在这个位置能做的更多,她要的从来是一个机会啊。一眼扫过,“所有官员,以三月为考核,不合用者换。诸位可自荐。”<

第115章 岂能让大将军居于我之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