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枪,枪法如梨花绽放,枪尖所至之处,黄巾兵纷纷倒地。他不过十七八岁,银盔上沾着血污,却面不改色,枪杆横扫,将最后一名敌人挑飞三丈远。
“好枪法!”张飞忍不住喝彩。
少年转头看来,眉目清朗如朗月:“三位是?”
“我等乃平原刘玄德部下,特来拜见赵将军。”林烨上前笑道,“方才见将军枪法卓绝,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赵云脸颊微红,收枪拱手:“不敢当。我叫赵云,字子龙。听闻刘公仁德,正要投他麾下。”
林烨心中狂喜,面上却不动声色:“子龙若肯同行,真是如虎添翼!只是……”他话锋一转,“我观子龙枪法虽快,却有些发力过猛,若遇持久战恐难支撑。”
赵云一愣:“愿闻其详。”
林烨捡起树枝在地上画:“你看,这招‘回马枪需借腰力而非臂力,就像……就像甩鞭子,手腕要松,腰要硬。”他边说边比划,把后世武术理论化用成古人能懂的比喻。
关羽抚髯笑道:“四弟说得在理,子龙不妨试试。”
赵云依言演练,果然觉得省力不少,眼中顿时露出敬佩:“林兄竟懂枪法?”
“略知皮毛。”林烨摆手,“比起子龙的天赋,不值一提。”他知道赵云最看重知遇之恩,故意露这手,正是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是知己。
当晚在驿站,刘备听闻赵云来投,亲自出迎。林烨拉着赵云坐在篝火旁,聊起黄巾之乱的根源:“百姓疾苦,才会信张角的‘太平道。若有朝一日,我们能让耕者有其田,老有所养……”
赵云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林兄所言,正是云毕生所求!”
“那便让我们一起实现。”林烨举起酒囊,“子龙,你我虽未结义,却胜似兄弟。”
赵云接过酒囊一饮而尽,烈酒呛得他咳嗽,眼里却亮得惊人。张飞在旁嚷嚷:“啥时候再桃园结义一次?我看子龙这兄弟能交!”
林烨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忽然想起穿越前看过的三国地图。他知道前路还有无数血战——虎牢关前的温酒斩华雄,长坂坡上的七进七出,赤壁火海里的楼船焚尽……但此刻,他握着兄弟们的手,掌心的温度足以融化乱世的寒冰。
四、军帐夜话,潜龙在渊待风起
建安八年深秋,林烨的营帐里灯火通明。关羽正擦拭偃月刀,张飞在沙盘旁推演阵法,赵云整理着刚探来的军情,刘备看着地图沉思。
“大哥,”林烨铺开自己画的地图,“眼下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正是我们发展的好时机。我建议南下汝南,那里黄巾余党众多,我们可以收编他们,同时囤积粮草。”
他指着地图上的标记:“我算过,汝南有五千余顷荒地,若用区田法耕种,亩产可比现在多三成。再开铁矿铸兵器……”
关羽抬眼:“四弟这些法子,当真可行?”
“二哥可派人试试。”林烨笑道,“就像上次的肥皂,起初大家也不信,现在军中伤口感染少了一半。”
张飞拍着大腿:“我信四弟!明天我就带人去汝南!”
刘备终于开口:“子渊的计策总是出人意料。只是……我们兵力不足千人,如何收编黄巾余党?”
“用仁心,更用实力。”林烨眼中闪过锐光,“那些黄巾本是百姓,我们不杀降卒,给他们田种,他们自然愿意归顺。若有不服者,便让二哥三哥子龙去会会他们。”
赵云握紧长枪:“某愿往!”
夜深时,兄弟们陆续离去,林烨独自坐在帐中。他摩挲着那枚硬币,上面的“1元”字样已被磨得模糊。这一年多来,他从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现代人,变成能与名将并肩的谋士,靠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与这些兄弟生死与共的情谊。
帐外传来脚步声,关羽去而复返,手里提着壶酒:“四弟,我有一事不明。”
“二哥请讲。”
“你似乎……早就知道我们会遇到什么。”关羽的丹凤眼在灯下格外锐利,“从涿县结义,到常山遇子龙,再到如今的官渡之战……”
林烨沉默片刻,仰头饮尽杯中酒:“二哥信命吗?我总觉得,我们兄弟五人聚在一起,是上天注定要做一番大事。”他不能说穿越的秘密,只能用天命之说搪塞。
关羽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举杯:“不管天命如何,你是我四弟,这就够了。”
看着关羽离去的背影,林烨笑了。他知道,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这乱世棋局中,执棋的人之一。张角的黄巾已如落日余晖,而他和兄弟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窗外的月亮升到中天,照亮了军帐外飘扬的“刘”字大旗。林烨握紧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未来的路还很长,有赤壁的烈火,有荆州的风雨,有白帝城的托孤……但只要身边有这些兄弟,他就敢走下去。
因为这是他们的时代,也是他的时代。
喜欢。
第1章 汉末龙潜:从黄巾乱局到兄弟聚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