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10章 《方言诗学的现代性转译》[1/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方言诗学的现代性转译》
     ——论《出门噈喺江湖》的空间辩证法
     文/一言
     一、方言作为诗学抵抗的符码
     在普通话主导的当代诗歌谱系中,树科以粤语入诗的创作实践构成着德里达所谓的34;延异34;策略。诗中34;噈喺34;(就是)、34;三唔识七34;(互不相识)、34;九唔搭八34;(毫不相干)等方言短语,不仅实现罗兰·巴特所言34;符号的第三意义34;层级的文化编码,更通过语音的爆破感(如34;噈34;字的齿音摩擦)构建出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中的34;抵抗性空间34;。这种语言选择暗合黄灿然对粤语诗34;声调政治学34;的论述——当标准语试图抹平地域差异时,方言的喉塞音与变调成为文化记忆的活体储存器。
     诗中34;楼厦/泽国34;的意象并置,揭示现代都市的空间异化。水泥森林(楼厦)与水乡记忆(泽国)的并置,形成福柯所说的34;异托邦34;张力场。诗人用34;门一关34;这个日常动作,完成德勒兹式的34;辖域化34;到34;解辖域化34;转换——物理空间的封闭反而打开心理空间的江湖想象,这种悖论性正应和了齐美尔对现代性34;距离的消逝与重构34;的观察。
     二、空间叙事的拓扑学变形
     诗歌通过四个层级的空间转换构建叙事迷宫:首句34;楼厦34;指向列斐伏尔34;空间实践34;层的物质空间;34;门一关34;触发爱德华·索亚34;第二空间34;的想象领域;34;水上人家34;作为布迪厄34;惯习34;概念的空间投射;最终34;泽国34;完成海德格尔34;诗意栖居34;的本体论回归。这种空间折叠技术令人想起博尔赫斯《阿莱夫》中的空间悖论,但树科以方言的在地性消解了拉美文学的魔幻色彩。
     

第610章 《方言诗学的现代性转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