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角之龙34;,在此成为存在本体的象征。这个意象的选择,既是对《周易》34;见龙在田34;的现代改写,又暗合荣格心理学34;永恒儿童34;原型。当螭龙在烟霞中腾跃,语言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惊险跨越,这种跨越让人想起里尔克34;天使食蜜粮34;的神秘瞬间。
值得玩味的是,34;螭34;字在粤语中的发音与34;痴34;字相通,这种语言游戏为神话意象增添了现代性注脚。在存在主义语境下,这种34;痴34;态恰是现代人面对世界时的本真状态——如加缪笔下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重复中见证存在的尊严。当螭龙高飞与人间烟火形成垂直对照,诗歌构建起天地人神的四重对话空间。
四、方言诗学:在裂隙中重建整体性
作为粤语诗的典范,《睇龙》在方言运用上展现出惊人的创造性。诗中34;睇水34;(观察形势)、34;睇家34;(顾家)等俚语入诗,非但未造成理解障碍,反而通过陌生化效果激活了语言的原始能量。这种创作实践,印证了海德格尔34;语言是存在之家34;的命题——当方言成为诗性栖居的场所,现代性分裂的语言世界在此获得暂时的弥合。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看,粤北韶城的地理空间在诗中转化为精神场域。沙湖畔的写作现场,通过34;烟霞人家34;的意象投射,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方言与普通话的文化枢纽。这种空间诗学,让人想起陶渊明34;采菊东篱下34;的田园想象,又暗含了T.S.艾略特34;客观对应物34;的现代技法。
五、存在之思:在观看中完成救赎
全诗最富哲学深度的,在于将观看行为本身升华为存在方式。当34;睇34;的动词性贯穿全篇,观看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世界的认知行动。这种观看伦理,与梅洛庞蒂34;身体现象学34;中34;被知觉的世界34;理论形成互文。在视觉文化主导的现代性困境中,诗人通过语言实践重建了观看的尊严。
在存在论层面,34;睇龙34;的悖论性在于:龙作为虚无的象征,恰需通过持续观看得以显现。这种34;以无观有34;的认知模式,与老子34;有无相生34;的辩证法形成跨时空对话。当螭龙最终在云中显形,诗歌完成了对现代性虚无主义的诗学超越——存在不在观看之外,而在观看之中。
结语:在重复中抵达无限
《睇龙》的诗学价值,在于它以方言为舟,以重复为楫,在有限的语言形式中承载了无限的存在之思。这首看似简单的排列诗,实则是现代汉语诗歌中罕见的34;语言迷宫34;,每个意象都是通向真理的密径,每次重复都是对存在的重新确认。当我们在烟霞缭绕中再次凝视这首诗,看到的不仅是树科的语言魔术,更是汉语诗歌在当代语境中自我更新的可能路径。这种在裂隙中重建整体性的诗学实践,或许正是现代汉语诗歌突围的希望所在。
喜欢。
第579章 《观物之道与存在之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