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嘅江湖》(粤语诗)
文/树科
叶喺树嘅冠
木嘅精神首
炒青有得金
行火烘焙煮
融水陶制饮
金木水火土
嚟,啜番啖啦
仙喺天地间……
《树科诗笺》2025.3.16.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韵茶魂》
——论《茶嘅江湖》的意象建构与文化解构
文/阿蛋
在岭南文化的肌理中,茶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是一种精神符号。诗人树科的粤语诗《茶嘅江湖》以茶为媒,在五行流转与天地氤氲间,构建了一个兼具东方哲思与市井烟火的诗性空间。这首创作于 2025 年 3 月 16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的作品,以独特的方言音韵为舟筏,摆渡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其意象体系的构建与文化密码的破译,值得在诗学维度上细加考辨。
一、草木哲学:从自然意象到文化符码的转译
诗以 “叶喺树嘅冠 / 木嘅精神首” 起笔,将茶树之叶置于 “冠”“首” 的本体论高度。这一表述暗合《茶经》“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 的自然书写,却以粤语特有的俚俗语调消解了经典的庄重感。在植物学层面,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核心器官,是树木与自然能量交换的枢纽;在文化层面,此句实则重构了 “草木皆灵” 的东方自然观 —— 茶树之叶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 “木嘅精神” 的具象化表达,暗合道家 “万物有灵” 与儒家 “比德于物” 的双重思维范式。
“炒青有得金 / 行火烘焙煮” 二句,转入制茶工艺的书写。“炒青”“烘焙” 作为绿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在诗人笔下转化为具有炼金术色彩的仪式。“金” 既是炒青后茶叶呈现的色泽,亦指向五行中的金元素,与后文 “金木水火土” 形成呼应。此处的 “火” 已超越物理属性,成为一种文化隐喻 —— 正如《周易?鼎卦》所言 “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火在烹饪中不仅是加热手段,更是文明演进的象征。诗人通过 “行火” 这一动词短语,将制茶过程升华为一种文明建构行为,赋予日常劳作以史诗般的庄严感。
二、五行叙事:宇宙论框架下的物质诗学
“融水陶制饮 / 金木水火土” 是全诗的哲学枢纽。诗人以茶为媒介,构建了一个微缩的五行宇宙:茶叶(木)经火炒焙,融于水(水),盛于陶(土,陶器属土),而 “金” 既指炒青时的金属器皿,亦暗喻茶汤金黄如金。五行在此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形成动态循环 —— 木生火(炒制)、火生水(热水沏茶)、水生土(茶渣润土)、土生金(陶土成器)、金克木(刀具采茶),这种循环暗合《黄帝内经》“五行相生相克” 的宇宙观,使饮茶行为成为贯通天地的宇宙论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刻意使用 “陶制” 而非 “瓷制”。陶器作为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器物,相较瓷器更贴近土地本原。《考工记》云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陶器正体现了这种天、地、材、工的和谐统一。在茶文化谱系中,紫砂壶(属陶)历来为茶人所重,因其 “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的特性,恰与诗人追求的 “本真” 精神相契。此处的 “陶制” 不仅是器物选择,更是对返璞归真文化理想的确认。
三、江湖话语:市井美学与诗意超越的辩证
诗以 “嚟,啜番啖啦 / 仙喺天地间……” 作结,前句以粤语口语 “啜番啖”(喝一口)将读者拉回市井烟火,后句 “仙喺天地间” 则陡然提升
第512章 《粤韵茶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