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义之辩:论方言诗学中的符号辩证法与存在追问》
——以树科《有冇嘅辩证》为中心
文/一言
一、语言实验与方言诗学的本体论觉醒
树科这首粤语诗作《有冇嘅辩证》构成了一场精妙的语言本体论实验。34;有34;与34;冇34;这对粤语方言词组的对峙,恰似维特根斯坦34;语言游戏34;理论的东方回响,在音形义的三维碰撞中迸发出辩证的火花。诗人将汉字拆解为34;二横34;的笔画构件,恍若海德格尔所言34;语言是存在之家34;的当代注解——当34;有34;失去第二横即成34;冇34;,这种字象层面的物质性消解,隐喻着人类认知系统中34;存在34;与34;虚无34;的永恒角力。
这种方言诗学实践暗合本雅明对34;纯语言34;的追寻,在普通话霸权日益强化的当代语境中,粤语特有的音韵节奏与词汇形态,恰恰构成了对标准汉语中心主义的诗意抵抗。如同德里达解构34;逻各斯中心主义34;时所强调的34;延异34;策略,34;有冇34;这对同源异形的符号,在音节的顿挫(jau5 mou5)与字形的增减间,实现了意义的悬置与再生。这种语言策略不仅延续了张枣34;汉语风仪34;的探索,更与北岛《守夜》中34;词与物34;的辩证形成跨时空对话。
二、形义辩证中的符号哲学
诗歌首节34;有噈多咗二横/冇噈冇得二横34;的拆字游戏,实则暗藏东方符号学的深邃智慧。许慎《说文解字》释34;有34;为34;不宜有也34;,段玉裁注34;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34;,这种矛盾性在诗中转化为34;二横34;的物质性存在与精神性缺失的悖论。诗人通过汉字构形的物质性操作,将德里达所谓的34;踪迹34;(trace)理论具象化——34;有34;字中的第二横既是实存又是缺席,既是痕迹又是本体。
太极图的引入使这种辩证升维至宇宙论层面。《周易·系辞》34;易有太极,是生两仪34;的古老智慧,在诗中化作34;阴阳两仪,黑白双色34;的现代转译。诗人巧妙地将汉字笔画的增减比拟为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使得文字游戏升华为宇宙运动的诗性象征。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想起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34;旋转的世界的静点34;,但树科显然更强调东方思维中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
第500章 《形义之辩:论方言诗学中的符号辩证法与存在追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