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眩晕与方言的抵抗》
——论树科粤语诗《风景》中的都市经验重构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上,方言写作始终是一条若隐若现的暗流,它既是对标准语霸权的温柔抵抗,又是对日益同质化的现代性经验的诗意修正。树科的粤语诗《风景》正是这样一次富有张力的语言实践,诗人通过粤方言特有的韵律和词汇,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省城图景,在34;密密麻麻唔透气34;的都市压抑与34;云山珠水桥路34;的地理记忆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现代性体验的深刻对话。这首诗虽然短小,却如本雅明笔下的34;辩证意象34;,在方言与官话、传统与现代、记忆与现实的碰撞中,迸发出惊人的思想能量。
一、方言诗学的政治:粤语作为抵抗的媒介
粤语作为一种具有完整音韵体系和丰富文学传统的方言,在树科的笔下呈现出独特的诗学政治。34;密密麻麻唔透气/街头巷尾四围沙尘飞……34;开篇的34;唔透气34;(不透气)三字,用粤语特有的否定副词34;唔34;替代普通话的34;不34;,立即建立起一种语言上的疏离感。这种疏离不是审美距离的营造,而是对标准汉语中心主义的有意偏离。正如巴赫金在论及语言杂多性时指出的:34;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一种特定的世界观。34;粤语在此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的特殊方式,它携带着岭南地区特有的生活节奏和感知模式。
诗中34;夜晚嘅霓虹生晕雾34;的34;嘅34;(的)、34;沙河冇河34;的34;冇34;(没有)、34;小蛮腰唔细34;的34;唔细34;(不小),这些粤语词汇的选择绝非偶然。它们构成了一道语言屏障,将非粤语读者暂时阻隔在外,迫使他们放慢阅读速度,思考每个方言词汇背后的文化密码。这种阻隔效果恰恰呼应了阿多诺对艺术34;否定性34;的论述——真正的艺术应当抵抗被轻易消费的命运。粤语在此成为抵抗文化同质化的武器,它拒绝被普通话的洪流完全吞没,坚持在标准语的缝隙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粤语的使用并非简单的方言展示,而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诗性选择。34;生晕雾34;这一表达,在粤语日常会话中并不常见,却准确捕捉了霓虹灯光在潮湿空气中的光学折射现象,既保留了方言的鲜活,又提升了语言的文学质感。这种对方言的创造性转化,令人想起T.S.艾略特对诗人职责的定义:34;将日常语言扭曲进入诗34;。树科通过对方言的34;扭曲34;,既维护了粤语的尊严,又拓展了它的诗性可能。
二、都市意象的异化:玻璃幕墙下的眩晕体验
《风景》对都市景观的描绘充满了现代性批判的锋芒。34;摩天大厦,玻璃幕墙/夜晚嘅霓虹生晕雾……34;这两行诗构建了一个典型的后现代都市图景。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在诗中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隐喻。齐美尔在《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曾精辟指出,玻璃创造了34;看得见的不可穿透性34;,这正是现代人际关系的绝佳象征。树科笔下34;生晕雾34;的霓虹,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视觉的模糊与认知的困惑,都市人在光污染中反而看不清周遭环境,陷入一种感知的悖论。
诗中34;省城,密密麻麻唔透气34;的描绘,呼应了本雅明对19世纪巴黎34;拱廊街34;的分析。在本雅明看来,都市的密集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人焦虑感的来源。树科用34;密密麻麻唔透气34;七个字,精准捕捉了当代广州作为超级城市的人口压迫感,其中34;唔透气34;既指物理空气的污浊,也暗示精神空间的窒息。这种双重异化效果,令人想起卢卡契对物化现象的批判——在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
更有意味的是34;沙河冇河,小蛮腰唔细34;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述。沙河作为广州地名,历史上确曾有河,如今却名存实亡;广州塔昵称34;小蛮腰34;,实际却是高达600米的庞然巨物。诗人通过地名与现实的错位,揭示了都市发展中的记忆擦除与尺度失真。这种体验与大卫·哈维所说的34;时空压缩34;不谋而合——在疯狂的都市化进程中,地理景观被不断重构,导致居民产生认知失调。树科用粤语特有的否定表达34;冇34;和34;唔34;,强化了这种名实不符的荒诞感,使诗句获得了超越方言本身的普遍意义。
三、地理记忆的重构:在云山珠水中寻找救赎
面对令人窒息的都市景观,诗人并未停留在单纯的批判层面,而是试图通过地理记忆的重构寻找可能的救赎。34;云山珠水桥路34;六个字,浓缩了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地理意象:白云山、珠江、以及连接两岸的无数桥梁。这一排列组合不仅符合粤语诗歌常见的三字节奏,更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认知地图。德·塞托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指出,行走可以重构被城市规划者定义的空间,赋予其新的意义。树科的诗句正是这样一种诗性行走,它将碎片化的都市元素重新编织成有意义的网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4;云山珠水34;的并置尤其值得玩味。在中国传统山水诗中,34;山水34;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审美整体,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秩序。树科将34;山34;具体为34;云山34;(白云山),34;水34;具象为34;珠水34;(珠江),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审美范式,又赋予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想
第437章 《现代性的眩晕与方言的抵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