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34章 《方言叙事中的现代性荒原》[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建筑物的残骸,更是集体记忆的墓碑。诗人以34;空屋废墟噈老少34;的方言倒装句式,将语法秩序的颠覆与空间秩序的瓦解同构,使诗句本身成为被拆迁的现场。
     鱼塘与白大褂的意象并置最具张力。传统农业文明的34;鱼塘猪场34;被科技文明的34;大白褂34;取代,指涉生物科技对自然生态的入侵。这种空间置换与沈从文《边城》的牧歌消逝形成世纪回响,当翠翠的渡船变成基因测序仪,诗人用34;转基因豆腐包粟啦……34;的拖长尾音,道出田园牧歌终曲的荒诞性。
     (三)主体湮灭:后人类语境下的存在焦虑
     34;揾唔到嘅熟人/嘟同生老病死冇关……34;这句充满存在主义况味的叹息,揭示更深层的本体论危机。在数字化生存时代,人际关系被虚拟社交解构,34;生老病死34;的生物学本质遭遇技术解域。阿甘本所谓34;赤裸生命34;在此获得新解:当转基因技术重构生命形式,34;熟人34;的消逝不仅是物理意义的离世,更是存在论层面的身份消解。
     诗中34;大白褂34;作为科学权力的能指,与福柯的34;临床医学凝视34;形成对话。当基因编辑技术突破自然界限,海德格尔警惕的34;技术座架34;已然降临。诗人以34;睇唔见嘅前面34;的视觉迷失,隐喻人类在技术狂飙中的认知困境——这恰是对但丁《神曲》34;人生中途迷失于黑暗森林34;的现代重写,只是阻隔视线的已非中世纪密林,而是资本与技术共谋的34;石屎森林34;。
     (结语:废墟上的诗性救赎)
     树科的方言书写,在语言、空间、存在三重维度构建起现代性批判的立体坐标。那些散落的粤语词汇如同文明碎片,在标准化的语言矩阵中闪耀着异质性的光芒。当34;春望34;的传统意涵从家国关怀转向生存叩问,诗歌本身成为对抗异化的精神装置。在技术理性横扫一切的年代,诗人用方言筑起最后的巴别塔,让被消音的边缘叙事在词语的裂缝中重生。这让人想起保罗·策兰的34;晚嘴34;写作——当语言成为废墟,唯有诗歌能在废墟上开出抵抗的花朵。
    喜欢。
  

第434章 《方言叙事中的现代性荒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