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这种空虚感与前面列举的历史英雄形成强烈反差,或许正是诗人对当下文化贫血状态的隐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34;轴心时代34;理论认为,人类文明在特定时期会集中涌现伟大思想家。树科笔下34;个个嘟喺炎黄子孙人中龙34;的赞叹,既是对中国历史上某个34;轴心时代34;的追慕,也暗含对新时代文化重建的期待。
从诗歌地理学角度解读,《张公公》的创作地点——韶州广场和沙湖畔——具有特殊意义。韶关古称韶州,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的要冲,张九龄开凿的梅关古道更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诗人选择在这个文化交界处用粤语吟咏历史,无形中延续了张九龄促进文化交流的精神。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34;块茎34;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连接和非中心化生长,《张公公》正是这样一种34;块茎34;式文本:它扎根于粤语土壤,却通过历史记忆与更广阔的中华文化脉络相连。
诗中34;霍生34;的称谓尤其值得玩味。将着名实业家霍英东称为34;霍生34;,是粤语区特有的亲切称呼,这种平民化的称谓消解了权威距离,体现了岭南文化务实平等的特质。相比之下,34;毛爷爷34;、34;周公公34;等称呼同样将政治人物纳入家族伦理的称呼体系,显示出民间记忆对官方叙事的消化与重构。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研究中国历史时特别关注34;普通人的声音34;,认为这些声音往往能揭示被正统叙事遮蔽的真相。《张公公》中的方言表达,正是这样一种34;普通人的声音34;,它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新视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公公》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方言的活力注入传统诗歌形式。诗中34;华夏儿女人头拥34;的34;拥34;字,在粤语中发音为34;jung134;,与34;龙34;(lung4)、34;穹34;(kung4)等字形成工整的押韵,体现了粤语语音的韵律美。同时,诗句长短错落,既有34;唐相张公公,你哋个个34;这样的口语化短句,也有34;史嚟天涯共此时34;这样典雅的表达,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这种雅俗共融的语言风格,恰如张九龄本人的诗歌创作——既写出《感遇》这样的高雅之作,也有《望月怀远》的平易近人。
从文化记忆的角度看,《张公公》通过方言激活了被标准化叙事压抑的地方记忆。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记忆本质上具有社会性,需要特定群体通过特定方式维系。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保存了大量中原古音和古词汇,是研究语言演变的珍贵样本。树科用粤语创作的行为本身,就是对文化记忆的守护。诗中34;炎黄子孙34;的宏大认同与34;霍生34;、34;张公公34;等地方性称谓的结合,展现了文化认同的多元层次——既归属于中华文明的大传统,又保持岭南特色的小传统。
《张公公》结尾34;天涯共此时34;的意境,将诗歌提升到更高境界。这既是对张九龄原句的致敬,又通过粤语发音赋予新意。在全球化时代,34;天涯34;的空间距离被压缩,但文化差异依然存在。树科用方言写就的这首诗,恰如一份文化宣言:真正的34;共此时34;不是以牺牲多样性为代价的同一化,而是在尊重差异基础上的精神共鸣。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强调抵抗文化霸权的重要性,《张公公》正是通过坚持方言创作,实践着这种微观层面的文化抵抗。
回望《张公公》全诗,树科以简练的粤语勾勒出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地图。从个体称谓到集体认同,从历史追忆到当下感悟,诗人用方言搭建起连接古今的桥梁。在细雨朦胧的韶州广场,这些用粤语吟诵的诗句,仿佛是与张九龄等历史人物的私密对话,又像是向未来发出的文化宣言。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标本保存,而是让古老语言在当代创作中重获新生。就像诗中所说34;史嚟天涯共此时34;,只有当历史通过方言34;嚟34;到当下,文化的血脉才能真正延续。
喜欢。
第397章 《方言的史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