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4章 《论存在之诗如何以方言叩击永恒》[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4;粤人重巫34;的传统,在树科诗中转化为对不可见之物的敬畏。那些34;睇唔到嘅物质34;既可是榕树的气生根网络,也可能是宗族祠堂的香火传承,更是岭南人34;唔声唔声34;(不声不响)的生存智慧。这种集体无意识,恰如本雅明所说的34;灵光34;(aura),在工业化浪潮中愈发显现其诗学价值。
     诗歌的空间坐标34;粤北韶城沙湖畔34;,将张九龄34;海上生明月34;的古典意境解构重组。当34;沙湖34;替代了34;沧海34;,当粤语声调取代了平仄格律,诗人构建起新的在地性诗学范式。这种转变暗合宇文所安提出的34;地点的诗学34;,即通过方言与地域的绑定,抵抗全球化时代的同质化侵蚀。
     四、脆弱性的本体论光芒
     阿多诺34;在错误的生活中没有正确的生活34;的论断,在诗中转化为对生存境遇的深刻洞察。34;脆弱34;与34;有限34;的并置,既指向海德格尔34;向死存在34;的哲学命题,又暗合岭南木雕34;留青34;技法的美学精髓——越是纤薄的竹皮雕刻,越能承载时间的包浆。这种对脆弱的诗学赋权,与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34;脆弱不安的生命34;理论形成共振。
     诗人通过方言的在地性,解构了传统玄言诗的抽象化倾向。当34;命仔34;这样的日常口语进入哲学话语,实际上完成了列维纳斯所说的34;面对面34;伦理关系的建构。读者不再是形而上学的旁观者,而是被拽入用乡音编织的存在之网,成为诗性真理的共同见证者。
     五、不可见物的诗学显影
     34;睇唔到嘅物质34;在量子力学与岭南堪舆学的双重语境中展开多义性。它既是暗物质般的神秘存在,也是祠堂香火中的先祖魂灵;既是榕树气根吸收的养分,也是大湾区创业者的未竟之梦。这种多义性的叠加,实现了解构主义所谓的34;能指链的滑动34;,使诗歌成为布朗肖笔下的34;文学空间34;——永远处于生成状态的开放文本。
     诗人对不可见物的处理方式,令人想起谢林对34;黑夜意识34;的推崇。但树科的独特在于将这种哲学沉思根植于岭南的日常生活经验:清晨茶楼的水汽、龙舟鼓点的震动、骑楼缝隙的光斑...这些不可量化的存在,在粤语声调中获得了形而上的重量。这种诗学策略,正是德勒兹34;根茎理论34;的生动实践。
     结语:方言诗学的突围与重建
     《有形同无形》证明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解构中心话语的利器。当粤语声调与现代诗形式碰撞,产生的不仅是语言的新鲜感,更是存在论层面的认知革命。这首诗犹如沙湖中的涟漪,既映照出个体的有限性,又暗示着文化基因的无限延展。在这个意义上,树科的创作实践为汉语新诗开辟了新的可能——让存在之思在方言的肌理中,获得更为本真的言说方式。
    喜欢。
  

第394章 《论存在之诗如何以方言叩击永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