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构:论<我唔系诗人>中的身份诗学辩证》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多元谱系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方言基质与文化自觉,构建出别具一格的审美空间。树科这首《我唔系诗人》以简朴的对话式语体,在多重否定中展开了一场关于诗人身份的深刻思辨。诗中四组34;身份声明自我消解34;的循环结构,恰似道家34;损之又损34;的修持法门,在层层剥落社会身份标签的过程中,最终抵达诗歌本体论的哲学追问。
一、解构之刃:身份祛魅的语言策略
诗人开篇即以34;我同学生上课/先会讲俾佢哋知:/我唔喺老师哈34;的悖论式宣言,展开对职业身份的消解。这种自相矛盾的陈述方式,令人联想到禅宗公案中34;说似一物即不中34;的机锋。在粤语特有的语气助词34;哈34;与34;?34;的加持下,日常对话的亲切感与身份否定的严肃性形成微妙张力,恰如巴赫金所谓的34;狂欢化34;语言实践,通过降格崇高来解构权威。
诗中连续四次34;我唔系34;的否定句式,构成解构主义的修辞矩阵。德里达在《书写与差异》中指出:34;否定性不是对肯定的简单取消,而是差异的延异运动。34;诗人对教师、园艺师、歌手等职业身份的否定,并非价值判断的否定,而是通过差异的标记,揭示符号系统与本质存在之间的裂隙。当34;着作嘟算等身34;与34;唔等心34;形成语义碰撞时,肉身性的物质积累与精神性的心灵维度构成存在主义式的对峙,暗示着现代社会中身份异化的普遍困境。
二、重构之维:诗性主体的在场证明
在解构的废墟之上,诗歌悄然进行着诗性主体的重构工程。34;俯瞰韶城,山水天成34;的盆景制作,既是微观世界的艺术创造,也是诗人观照存在的方式。这种34;缩天地于方寸34;的审美实践,暗合邵雍34;以物观物34;的观照哲学。盆景作为34;第二自然34;的创造,恰如诗歌对现实世界的语言重构,在有限中抵达无限
第350章 《身份诗学辩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