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抵达34;山河大地是如来34;的澄明之境。
三、方言的认知诗学
粤语特有的入声字与口语化表达,为诗歌注入了鲜活的地域生命力。34;拿嚟睇34;(拿来看)的日常语气,消解了传统咏物诗的崇高感,却在俚俗中见真淳。这种语言策略与巴赫金的34;狂欢化34;理论形成对话:当34;睇树睇石睇房屋34;将崇高事物与凡俗物象并置时,岭南文化的实用主义精神与道家的齐物论达成了隐秘契合。而尾句34;读咗你,未必噈识你34;的辩证,则完美演绎了庄子3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34;的认识论困境——粤语虚词34;噈34;(就)在此处成为理解的关键锁钥,既暗示认知的即时性,又暴露阐释的局限性。
四、凝视的伦理维度
在34;睇自我34;的终极指向中,诗歌完成了从外向观察向内在省视的哲学跃升。这种自我观照的双向性,令人想起福柯的34;自我技术34;理论——当视觉经验转化为认知实践时,34;睇34;便超越了感官层面,成为存在方式的隐喻。诗中34;万丈云34;的意象,既是对谢灵运34;云日相辉映34;的古典回应,又是对现代性漂泊体验的诗意编码。在云卷云舒的凝视中,主体性如普罗透斯般变幻不定,最终在34;读咗我/读咗你34;的互文关系中,实现了列维纳斯所谓34;他者之脸34;的伦理召唤。
这首用粤语写就的视觉诗篇,恰似珠江三角洲咸淡水交汇处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既扎根于岭南方言的沃土,又吸纳着世界诗学的潮汐。当34;睇34;的动词不断增殖延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汉语诗歌的方言突围,更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之思。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树科用最古老的凝视方式,为我们重构了认知世界的诗学坐标系。
喜欢。
第345章 《知觉现象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