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0章 《虚实相生的精神突围》[1/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自白啲唔自白》(粤语诗)
     文/树科
     黑唔黑,有像有影
     无形无踪,红嘟唔红
     坐冇座,有规有矩
     起有行,冇声冇处……
     春水向东流,心俾大宇宙!
     《树科诗笺》2025.2.28.穗城珠冮畔
     《虚实相生中的精神突围》
     —— 论树科《自白啲唔自白》的语言哲学与诗意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多元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自白啲唔自白》以独特的语言实验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开辟出一片充满张力的诗意空间。这首诗作打破传统诗歌的线性叙事与直白抒情模式,以极具粤语特色的语言符号和虚实相生的意象组合,构建起一个关于存在、规则与精神自由的多维话语场域。通过对语言的解构与重构,诗人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哲学叩问,展现出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与现代诗学探索相融合的创作智慧。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转化:语言符号的陌生化与诗意增殖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其独特魅力往往源于对日常语言的陌生化处理。《自白啲唔自白》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对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汉语元素最多的语言之一,其丰富的声调变化、独特的词汇系统和鲜活的口语表达,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天然的语言资源。诗人巧妙地将粤语中的语气词、俚语和特殊语法结构融入诗行,使诗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诗中 “啲唔”“黑唔黑”“红嘟唔红” 等粤语表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口语化质感,更通过重复与疑问的句式,制造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语言运用方式,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陌生化” 理论不谋而合。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鲜感,通过对语言的变形和扭曲,打破读者的审美惯性。在《自白啲唔自白》中,粤语方言的使用使诗歌语言摆脱了普通话诗歌的常规表达,赋予文本独特的陌生化效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重新审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
     同时,粤语方言的运用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粤语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其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诗人通过粤语方言的诗性转化,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诗歌创作,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这种创作方式,与当代诗歌中强调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相呼应,展现出诗人对本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创新。
     二、虚实意象的辩证组合:存在与虚无的哲学隐喻
     《自白啲唔自白》在意象运用上呈现出虚实相生、辩证统一的特点。诗中 “黑唔黑,有像有影 / 无形无踪,红嘟唔红”“坐冇座,有规有矩 / 起有行,冇声冇处” 等诗句,通过对黑与红、有与无、坐与起等对立意象的并置与碰撞,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既具有具体的感官指向,又蕴含着抽象的哲学思考,使诗歌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
     从中国古典诗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虚实结合的意象运用方式,继承了《周易》“立象以尽意” 的传统。《周易?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意象作为诗歌表达的基本单位,不仅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更是沟通言与意的桥梁。在《自白啲唔自白》中,诗人通过虚实意象的辩证组合,将难以言说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诗歌形象,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存在、规则等哲学命题。
     西方现象学美学也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本质在于 “回到事物本身”,通过对现象的直观把握,揭示事物的本质。在《自白啲唔自白》中,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意象的选取与变形,使读者能够超越表象,洞察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哲学本质。例如,“黑唔黑,有像有影 / 无形无踪” 这组意象,表面上描写的是光影的变化,实则隐喻着存在的不确定性与虚无性;“坐冇座,有规有矩 /&n

第300章 《虚实相生的精神突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