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6章 《抵抗与诗意重生》[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被殖民与后殖民语境中,边缘语言往往通过吸纳他者来强化自身的主体性。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三八啲物语》创造了一种特殊的34;方言读者34;与34;非方言读者34;的分裂接受模式。对于粤语读者而言,34;咪语我啰嗦哈34;这样的句子能唤起直接的语音联想和情感共鸣;而对非粤语读者,则需要通过注释或猜测来理解,这种理解上的滞后反而创造了反思语言本质的契机。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产生于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之中。树科的粤语诗歌正是通过设置语言障碍,迫使非粤语读者意识到自身语言习惯的局限性,从而揭示所有语言理解本质上都是34;翻译34;的事实。诗歌最后省略号的使用尤为精妙,它既表示语义的未尽,也象征着普通话世界对粤语理解的断裂状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诗歌形式层面,《三八啲物语》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常规节奏模式。普通话诗歌多依赖双音节步和三音节步的交替,而粤语诗歌则受其九声调值的影响,形成更为复杂的音高变化。诗中34;炎黄子孙34;四字在普通话中读作阳平+阳平+上声+阴平,形成34;平平仄平34;的调式;而在粤语中则读作jim4 wong4 zi2 san1,形成34;4+4+2+134;的调值序列,这种声调对比创造了独特的音乐性。香港学者也斯曾指出:34;粤语诗歌的音乐性不在押韵而在声调。34;树科这首诗虽然短小,却充分展现了粤语声调赋予诗歌的内在韵律,这种韵律与意义紧密结合,无法通过翻译完整传递。
     将《三八啲物语》置于百年新诗史中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从胡适《尝试集》的34;白话诗革命34;,到20世纪80年代34;口语诗34;运动,再到当代方言写作的发展脉络。但与早期白话诗追求34;言文一致34;不同,树科的粤语诗歌不是要建立新的普遍性语言规范,而是要扞卫特殊性的表达权利。这种转变呼应了利奥塔对34;宏大叙事34;的质疑,体现了后现代语境下诗歌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有趣的是,诗人在使用粤语表达的同时,仍然调用34;炎黄子孙34;这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实际上揭示了方言写作的深层诉求——不是要分裂民族认同,而是要在统一性中争取差异的权利。
     《三八啲物语》的结尾处,诗人将视线投向34;戍边嘅炎黄子孙34;,这个意象的选取颇具深意。在传统语境中,34;戍边34;多指将士守卫边疆的壮举,而树科将其与粤语书写并置,暗示方言写作同样是一种文化边疆的守卫行为。这种将语言实践与国家想象相结合的写法,既避免了狭隘的地方主义,又抵抗了单一的文化霸权,展现出诗人处理复杂文化命题的成熟思考。法国诗人佩吉曾说:34;一切始于神秘,终于政治。34;树科这首短诗正是从粤语的神秘音乐性出发,最终抵达了对语言政治和文化权力的深刻反思。
     回望《三八啲物语》的整个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树科通过粤语诗歌创作,实践了德勒兹所说的34;少数文学34;写作策略。这种写作具有三个显着特征:语言的高度解域化、个体叙事与集体叙事的即时连接、以及表达方式的革命性。在普通话主导的文学场域中,粤语诗歌确实构成了34;少数文学34;的典型案例。但树科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并未将粤语简单地工具化,而是将其作为重新思考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媒介。诗中34;华夏儿女34;与34;戍边34;的意象并置,暗示着岭南文化同样是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表达既坚持了差异,又维护了统一,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文化平衡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方言的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两周就有一门语言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八啲物语》这样的粤语诗歌创作具有了文化抢救的意味。树科选择在2025年这个未来时间点发表诗作,或许正是要提醒读者:方言保护不是对过去的怀旧,而是对未来文化多样性的投资。这首诗虽然短小,却像一颗语言的种子,埋藏着文化复活的可能。
     《三八啲物语》最终告诉我们:诗歌的使命不仅是审美,更是存在。当一种语言被写进诗歌,它就不再只是交流工具,而成为一个族群存在方式的见证。树科用粤语写下的每个字词,都是对34;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感受世界34;这一哲学命题的回答。在普通话日益扩张的今天,这样的方言诗歌创作不啻为一种文化的抵抗诗学,它证明真正的诗意永远生长在语言的边缘处,在那些尚未被标准化、尚未被完全理解的表达之中。
    喜欢。
  

第296章 《抵抗与诗意重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