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1章 《方言的返魅》[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和重复的手法,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感。这种句式结构在普通话诗歌中可能显得突兀,但在粤语的口语表达中却十分自然。诗歌形式的创新往往源于对常规语言模式的偏离,俄国形式主义者称之为34;前景化34;。粤语作为相对边缘的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34;前景化34;的潜能,它为诗歌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现代诗歌史上,闻一多提倡的34;三美34;(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原则在这首粤语诗中得到了新的诠释:粤语的音韵系统成就了34;音乐美34;,34;山山水水34;的描绘呈现了34;绘画美34;,句式结构的灵活多变则体现了34;建筑美34;。
     诗歌的情感表达呈现出岭南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整首诗没有强烈的抒情或深刻的思辨,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轻快描绘,传达出一种知足常乐、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情感特质与岭南文化中务实、乐观的精神一脉相承。清代岭南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描述粤人34;不喜远游,安土重迁34;的性格特点。《岭南春嚟早》中体现的,正是这种对家乡风物的深情眷恋。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赞美方言是34;灵魂的语言34;,认为它能表达最真实的情感。树科的粤语诗作,正是用34;灵魂的语言34;书写了对岭南故土的挚爱。
     从文学史维度考量,粤语诗歌创作可以追溯至岭南木鱼书、南音等说唱文学,近代则有黄遵宪倡导的34;诗界革命34;,主张34;我手写我口34;。《岭南春嚟早》继承了这一传统,将粤语口语融入现代诗歌创作。当代诗人廖伟棠、黄灿然等也有粤语诗作,但多限于个别词汇的运用。相比之下,树科这首诗的粤语特征更为纯粹彻底,堪称当代粤语诗歌的重要尝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这种坚持方言写作的努力,实际上是对文化同质化的抵抗,是对文学多样性的扞卫。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曾强调非洲作家使用英语创作时必须对其进行34;驯化34;,使其能够表达非洲经验。同理,粤语诗歌也是对汉语文学的一种34;驯化34;,使其能够真切传达岭南经验。
     《岭南春嚟早》的结尾句34;岭南春嚟早,滴水晓阳光34;具有多重解读空间。从字面看,它描绘了岭南早春阳光下的滴水景象;象征层面,则可理解为岭南文化如同早春的使者,率先感知时代的变迁;从语言角度看,34;滴水34;与34;阳光34;的组合,暗示了粤语作为方言的微弱声音终将被阳光(主流文化)照亮。这种多义性正是优秀诗歌的标志,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称之为34;文本的召唤结构34;,它邀请读者参与意义的创造。而粤语的运用,则进一步丰富了这种多义性,因为方言词汇往往带有标准汉语无法完全涵盖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在当代文学趋于同质化的背景下,《岭南春嚟早》这样的粤语诗歌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保存方式。德国文化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将记忆分为34;交往记忆34;和34;文化记忆34;,方言无疑是34;交往记忆34;的重要载体。当普通话成为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的主要语言时,粤语诗歌便成为抵抗文化记忆流失的重要阵地。诗人运用方言写作,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文化保育运动,正如爱尔兰诗人希尼坚持用英语创作却不断回溯盖尔语传统一样,树科通过粤语诗歌维系了岭南文化的连续性。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岭南春嚟早》体现了岭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34;冇除冬衣,又着新装34;暗示了人类生活与季节变化的同步关系,34;滴水晓阳光34;则展现了自然界的自我显现。这种生态意识与岭南传统的风水文化、山水审美一脉相承。美国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提出34;环境文本34;的概念,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对特定环境的关注与保护。《岭南春嚟早》正是这样一首34;环境文本34;,它通过粤语这一地方性语言,建立了读者与岭南环境的情感联系,从而激发保护这一独特生态环境的意识。
     诗歌的标题《岭南春嚟早》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34;岭南34;作为地理概念,历史上长期被视为化外之地,但随着近代以来广东在商业、文化上的崛起,34;岭南34;逐渐获得了积极的文化内涵。34;春嚟早34;则暗示了岭南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行者角色,这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历史地位形成隐喻关系。诗人选择用粤语书写这一主题,实际上是在用最本土的语言表达最具现代性的经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张力。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论述了边缘地区如何通过文化创造反抗中心的话语霸权。粤语诗歌正是岭南文化自我确认的方式,它证明边缘地区同样可以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岭南春嚟早》虽然短小,却在语言、意象、情感、文化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它证明了方言不是文学创作的障碍,而是宝贵的资源。在标准汉语日益主导文学表达的今天,粤语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用最贴近土地的语言,书写最本真的生活经验。这种写作不仅不会限制诗歌的传播,反而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而获得更广泛的文化价值。如同诗中所描绘的34;滴水晓阳光34;,粤语诗歌或许只是中国文学大潮中的一滴水珠,但它同样能映照出整个文学天空的光辉。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提出,纯语言如同破碎的花瓶,散落在各种语言之中,只有通过翻译才能拼凑出它的全貌。同理,中国文学的完整性也存在于普通话与各种方言的对话之中。《岭南春嚟早》这样的粤语诗歌,不是对文学统一性的威胁,而是对文学丰富性的贡献。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创新往往发生在语言的边界上,在那里,方言的活力与标准语的规范相互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全球化与地方性张力日益加剧的当代语境中,树科的粤语诗歌实践,为我们思考文学的地方性与普遍性关系提供了宝贵启示。
    喜欢。
  

第261章 《方言的返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