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6章 《方言诗学与后现代政治讽喻》[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将34;脑残34;这一粗鄙词汇用于政治人物,实施了布尔迪厄所说的34;符号暴力34;—用语言施加象征性打击。法国哲学家福柯(Foucault)关于34;话语即权力34;的论断在此得到反向印证:诗人通过操纵话语,短暂夺取了通常由权力者掌控的命名权。这种语言僭越行为,本身构成对既有权力结构的挑战。
     诗歌的标题《马斯克同特朗普》采用34;同34;而非34;与34;或34;和34;,是粤语语法的典型特征。这种有意的方言化处理,使得两位在全球媒体中通常被神圣化的名字突然跌入地域性的语言泥沼。美国文化批评家詹明信(Jameson)提出的34;认知图绘34;(cognitive mapping)理论可解释这一现象:诗歌通过将全球性符号(马斯克、特朗普)置入地方性语境(粤语),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这些符号的意义。当34;Trump34;被音译为34;特朗普34;再被粤语语法收编时,其原本携带的意识形态光环遭到消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文本与社会的互文:资本时代的诗学批判
     诗歌末句34;有钱佬34;的表述看似直白,实则暗含深刻的社会批判。在粤语语境中,34;佬34;通常用于指代成年男性,但带有一定的随意甚至轻蔑色彩。将马斯克与特朗普统称为34;有钱佬34;,诗人实施了对资本神话的祛魅。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述的34;商品拜物教34;现象在此遭遇诗歌的抵抗:当亿万富翁被简化为34;揾银嘅有钱佬34;时,资本赋予他们的神秘性被彻底剥离。这种祛魅过程呼应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诗歌通过语言策略,打破了媒体为资本巨头营造的偶像光环。
     诗歌创作时间34;2025.3.534;值得玩味。这个未来时间戳赋予诗歌某种预言性质,暗示诗人所揭示的资本逻辑将继续主导未来社会。德国哲学家本雅明(Benjamin)关于34;当下包含过去与未来34;的历史哲学观在此显现:诗歌通过对当下现象的本质把握,获得了超越时代的批判力量。将诗歌设定在未来发表,既是对现实的延伸思考,也是对读者的预警—如果任由这种34;狂到无谱34;的资本逻辑发展,2025年的世界将依然被34;食脑34;与34;脑残34;的有钱佬所统治。
     诗歌最后标注的创作地点34;粤北韶城沙湖畔34;构成有意的地方性强调。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刻意标注一个非中心的地理位置,诗人实施了德塞都(de Certeau)所说的34;战术性抵抗34;—弱势者通过空间实践对抗强势体系。当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名字与粤北小城并置时,诗歌完成了对全球资本的地方性审视。这种空间政治学暗示:真正的诗学批判可能恰恰来自中心和边缘的张力之中。
     结语:方言诗学的政治潜能
     树科的《马斯克同特朗普》通过粤语特有的语音节奏、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个抵抗标准话语的诗学空间。在这片由方言开拓的飞地里,资本巨子被还原为市井谈资,权力话语遭遇民间智慧的消解。诗歌表面上的戏谑调侃,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文化政治实践—通过语言的特殊性维护思维的独立性。
     法国诗人马拉美(Mallarmé)曾说:34;诗歌不是用思想写的,而是用词语写的。34;树科的创作实践印证了这一判断:当34;一孖嘟34;这样的粤语表达进入诗歌时,它携带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整套对抗文化同质化的认知方式。在资本全球化的时代,这首短诗提醒我们:方言诗歌可能是保存思维多样性的最后阵地之一,而语言的差异性,恰恰是抵抗权力垄断的思想资源。
     《马斯克同特朗普》的文学史意义,或许正在于它示范了如何用最地方性的语言形式,处理最全球性的文化命题。当标准汉语诗歌日益陷入修辞竞赛时,粤语诗歌以其接地气的表达,完成了对当代资本神话最犀利的解剖。这提示我们:真正的诗学创新,可能恰恰来自对中心话语的有意偏离,来自对方言所承载的民间智慧的重新发现。
    喜欢。
  

第236章 《方言诗学与后现代政治讽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