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构:论树科粤语诗<啲啲情绪>的哲学诗学建构》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形态与思维范式,不断突破标准语写作的既定疆域。树科创作于2025年的《啲啲情绪》,恰如一枚精微的棱镜,折射出方言诗学与存在主义哲思的深层互动。这首仅三节九行的短诗,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态构造与语义张力,在看似零散的日常絮语中,建立起关于现代性生存困境的隐喻系统。
一、语言解构:方言符码的哲学转译
34;佢唔喺人,既唔系神/嘟唔好唔信佢冇得啲啲嘅/情绪……34;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句式,构建起形而上的命题空间。副词34;嘟34;与34;啲啲34;的叠用,将海德格尔式的34;存在之烦34;转化为方言特有的音韵质感。这种语言策略暗合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当标准汉语的34;情绪34;被粤语量词34;啲啲34;修饰时,抽象概念瞬间获得物质性维度,正如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所言:34;方言是对标准语最有效的陌生化手术34;。
诗中的34;揸手34;作为核心意象,在粤语中既指物理抓握,又隐喻对现实的掌控欲望。这种语义的多重性,恰似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在方言层面的生动实践。34;楼喺揸手,路系揸手34;的排比句式,将现代社会的物质符号(楼宇、道路)与生存方式(34;揸手34;)进行悖论式并置,揭示出工具理性对人本真存在的遮蔽。这种言说方式,与福柯在《词与物》中揭示的34;知识型34;转换形成互文——当方言成为诗性介质,既有的认知范畴被迫重组。
二、结构复调:日常絮语中的存在之思
诗歌第二节的物象罗列颇具深意:34;花啦草啦,虫哈雀哈34;的拟声处理,使自然意象褪去浪漫主义色彩,成为现代性语境中的碎片化符号。粤语语气词34;哈34;的嵌入,制造出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将读者从审美静观推入反思场域。这种处理方式与阿多诺对34;文化工业34;的批判形成对话——当自然物象被纳入34;道理抓手34;的认知框架,本雅明所说的34;灵光34;已然消散。
问答结构的设置更具哲学意味:34;我问过好多好多嘅人/佢哋嘟话,喺咁先啦34;——粤语特有的终止句式34;喺咁先34;(到此为止),恰如萨特34;恶心34;体验的方言转译。众人的集体回应形成存在主义的荒诞图景,与加缪《西西弗神话》中34;机械生活34;的描写形成跨时空共鸣。而34;揸手嘅揸手34;的重复,则通过语言能指的自我指涉,揭示出列维纳斯所说的34;存在之重34;——当掌控的欲望成为存在本身,主体性便陷入永恒的异化循环。
三、音韵拓扑:方言节奏的形而上震颤
从语音层面考察,全诗呈现出独特的声学拓扑结构。粤语特有的入声字(如34;啲34;、34;揸34;)与鼻音韵尾(如34;人34;、34;信34;)交替出现,形成类似海德格尔34;存在之音34;的震
第178章 《哲学诗学建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