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5章 《现代性困境与语言突围》[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庄子34;天地与我并生34;的境界。这种34;无何有之乡34;的栖居方式,恰是对加缪34;西西弗斯是幸福的34;的东方转译。
     诗中反复出现的34;揸手34;动作,可视为对存在困境的积极应对。正如老子所言3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34;,诗人通过重复书写完成对控制的解构。这种34;以枷锁为舞34;的生存美学,让人想起贝克特《等待戈多》中永远等待的狄米特里,在虚妄中坚持本身即构成存在的意义。
     四、抒情传统的现代转型:从34;感时忧国34;到34;日常神性34;
     相较于传统粤语诗歌的市井叙事(如黄沾《狮子山下》),树科实现了抒情范式的根本转向。诗中摒弃了具体的时空坐标,将34;楼路花草34;转化为存在论的普遍符号。这种34;去历史化34;的书写策略,使个人经验升华为时代症候的镜像。
     在比较视野下,这种转型与台湾诗人杨牧《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形成对话。后者通过宏大叙事叩问时代,树科则以微观视角解构本质。当34;情绪34;成为诗学主体时,诗人完成了从34;代言体34;到34;独白体34;的蜕变,这种转变暗合利奥塔34;后现代知识状况34;的论断——宏大叙事失效后,碎片化经验成为新的诗学资源。
     五、未完成的诗学:解构之后的重构可能
     诗作在解构狂欢中始终保持着克制的张力。结尾处34;揸手嘅揸手34;的回环,既是对系统暴力的控诉,亦暗含突破的可能。这种开放性结尾,让人想起艾略特《荒原》中34;这些碎片我用来支撑我的拱门34;的隐喻。诗人未给出解决方案,却为读者预留了重构的空间。
     在方法论层面,这种34;未完成性34;恰是后现代诗学的核心特质。德里达34;延异34;概念在此获得生动诠释——当34;揸手34;的能指在诗中无限滑动时,意义始终处于生成状态。这种诗学实践,为方言写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在解构与重构的辩证运动中,语言成为抵抗虚无的武器。
     结语:《啲啲情绪》以其精妙的诗学构造,完成了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书写。诗人通过方言的炼金术,将日常经验转化为存在论的沉思,在解构传统抒情范式的同时,重建了诗与哲学的对话空间。当34;情绪34;成为不可言说的言说时,诗本身即成为对抗异化的精神突围。这种在虚空中的舞蹈,或许正是现代人最真实的生存写照——在控制的迷局中,我们终将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喜欢。
  

第175章 《现代性困境与语言突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