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0章 《方言的狂欢与解构》[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俚语混搭,既延续了黄遵宪34;我手写我口34;的方言诗学,又以拼贴手法解构了成功学的单一叙事。最富冲击力的是34;撇低顶级啲怼友34;,这里的34;怼友34;既指网络骂战,又暗喻国际竞争中的话语对抗。方言的介入使政治话语降维为市井斗嘴,暴露出民族主义叙事中的非理性成分。
     从诗歌形式看,《佢》打破了新诗常规的节奏体系。粤语特有的九声调值(如34;神34;sen4、34;叻34;lek1)与入声字(如34;甲34;gaap3、34;压34;aat3)构成了复杂的声调图谱,其音乐性远非普通话四声可比。诗句中34;飞咗/冚唪唥34;这样的爆破音集群,制造出类似Hiphop的节奏感。这种形式实验令人想起廖伟棠的粤语诗创作,但树科更强调声音本身的物质性,使语音不再屈从于语义。这种34;声音中心主义34;可视为对德里达34;逻各斯中心主义34;的方言反击。
     在文化政治层面,《佢》的颠覆性在于其双重解构策略:既消解主流话语的权威,又警惕对民粹主义的简单认同。诗中34;佢34;的身份始终暧昧——是平民英雄还是媒体幻象?是技术天才还是文化符号?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揭示了后现代主体的碎片化处境。与于坚的34;拒绝隐喻34;不同,树科选择用方言制造过度隐喻,通过能指的狂欢暴露所指的空洞。这种策略接近巴赫金所说的34;狂欢节34;——在官方文化的裂隙中开辟庶民的话语空间。
     从文学史脉络看,《佢》延续了现代诗对语言权力的反思。穆旦在《诗人首》中写道:34;言语是大伙儿的刑具34;,而树科则试图用方言解除这种刑具。与北岛《回答》的启蒙姿态不同,《佢》采取后现代的嬉戏姿态,这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话语特征,也体现了珠三角地域文化的实用主义精神。诗中反复出现的34;真34;字(34;真唔喺神34;、34;真嘅34;)构成反讽——在拟像泛滥的时代,34;真实34;本身已成为最可疑的宣称。
     《佢》的文本政治提醒我们:方言诗歌不仅是美学的选择,更是政治的抉择。当普通话作为34;国家语言34;不断挤压方言空间时,粤语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抗争。树科通过这首诗证明,方言不是文学的边缘装饰,而是重构中心话语的利器。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佢》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语言权力关系的鲜活样本。
     这首诗歌最终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当代寓言:我们崇拜的34;现象级34;英雄,可能只是语言自己制造的幻影;我们引以为傲的34;国运34;,或许正在被话语的自我增殖所绑架。而方言,这个被视为34;土气34;的语言形式,恰恰可能成为刺破话语泡沫的银针。在这个意义上,树科的《佢》不仅是一首粤语诗,更是一份关于我们如何被语言囚禁、又如何可能通过语言获得解放的隐秘宣言。
    喜欢。
  

第160章 《方言的狂欢与解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