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4章 《方言诗学的突围与坚守》[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如同岭南的阳光般炽热直白,消解了传统诗歌的距离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私人话语空间,真切感受到其渴望表达的迫切心情。
     然而,这种自由表达却遭遇现实的阻力。“我嘟知,家阵阴谋论肆意 / 而家冇边个冇得篱笆……” 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中无处不在的语言审查与话语霸权。“阴谋论” 与 “篱笆” 的隐喻,暗示着语言表达的空间被无形的权力结构所规训。当粤语诗被贴上 “争夺话语权” 的标签,方言书写的纯粹性被政治化解读,这种来自外界的暴力评判,恰如本雅明所说的 “语言的堕落”—— 语言不再是思想的载体,而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三、语言冲突背后的身份焦虑与文化认同
     方言的式微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具象化表现。在 “煲冬瓜”(普通话)的强势语境下,粤语书写常被视为 “小众”“非主流”。诗人以反讽的口吻写道:“我噈算系用粤语字写下诗 / 嘟要评论我同‘煲冬瓜/ 争夺乜鬼、乜物话语权”,辛辣地批判了语言中心主义的傲慢。这种将方言与普通话对立的思维模式,实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粗暴简化。
     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 “混杂性” 理论,强调文化身份并非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是在差异与碰撞中不断重构。粤语诗的存在,正是对单一文化身份的解构与超越。它既保留着岭南文化的根脉,又以开放的姿态与主流文化对话,展现出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包容性与生命力。
     四、方言诗学的未来图景与创作启示
     树科的粤语诗为方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首先,方言书写应突破地域限制,在保持语言特色的同时,融入普世价值的表达。正如艾略特在《荒原》中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创作,方言诗亦可通过跨文化的叙事策略,使地域经验获得更广泛的共鸣。其次,方言诗学需要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从语言学、文化学等多维度深入挖掘方言的诗性特质,摆脱被边缘化的困境。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为方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粤语短视频、网络方言诗歌社区的兴起,证明方言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未来的方言诗学,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破时空界限,让方言诗歌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地域与世界的桥梁。
     树科的《我噈喺想讲白话》以朴素而坚定的姿态,完成了一次方言诗学的宣言。它提醒我们,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方言文学的坚守与创新,不仅关乎语言的存亡,更关乎文化多样性的守护。在这个语言趋同的时代,方言诗人们的创作实践,恰似点点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文化多元性的璀璨星河。
    喜欢。
  

第114章 《方言诗学的突围与坚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