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曹公后,曹公说:‘养将军就像养老虎,得让它吃饱肉,不然它就会咬人。我就说:‘曹公您说得不对,应该是像养鹰,饿的时候它才听使唤,吃饱了就飞走啦。曹公就是这么说的。”吕布听了,气才消了。
袁术派他的大将张勋、桥蕤等人,联合韩暹、杨奉,带着几万步兵和骑兵,气势汹汹地朝着下邳杀过来,分七路攻打吕布。吕布当时只有三千士兵,四百匹马,心里害怕打不过,就对陈珪说:“现在袁术的军队打过来,都是因为你出的主意,你说咋办吧!”陈珪说:“韩暹、杨奉和袁术,他们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事先又没商量好,根本团结不起来。我儿子陈登分析过,他们就像绑在一起的鸡,没办法一起安稳地待着,马上就能分开。”吕布听了陈珪的计策,给韩暹、杨奉写了封信,说:“二位将军亲自护驾,而我亲手杀了董卓,咱们都立过大功。现在怎么能跟袁术这种乱臣贼子混在一起呢!不如咱们一起合力打败袁术,为国家除害。”还答应把袁术军队的物资都分给他们。韩暹、杨奉看了信特别高兴,马上改变主意,听从吕布的安排。吕布带兵前进,到离张勋营地百步远的地方,韩暹、杨奉的士兵同时大喊,一起冲向张勋的营地,张勋等人吓得四散而逃,吕布的士兵乘胜追击,斩了张勋手下十员大将的脑袋,其他被杀伤和掉进水里淹死的士兵几乎没剩下几个。吕布接着就和韩暹、杨奉合兵一处,朝着寿春进发,水陆并进,一直打到钟离,一路上烧杀抢掠。回来的时候,他们渡过淮水北岸,还留了封信羞辱袁术。袁术亲自带着五千步兵和骑兵,在淮水岸边耀武扬威,吕布的骑兵都在淮水北岸大声嘲笑他们,然后才回去。
评论
建安二年的这段历史,如同一幅浓缩的乱世画卷,将权力角逐中的人性百态、战略博弈的生死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淯水之败的血色悲壮,到“十胜十败”论的战略洞见,再到诸侯间的合纵连横,每一个片段都折射出三国时代的残酷与智慧。
淯水之难:欲望与忠诚的碰撞
曹操征讨张绣的这场战役,本可兵不血刃收编势力,却因一时私欲酿成大祸。纳张济之妻的行为,不仅触碰了乱世中“降者不辱”的潜规则,更暴露了曹操性格中轻佻自负的一面。在注重宗族伦理的汉末社会,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张绣及其部众的羞辱,直接点燃了叛乱的导火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场溃败中,两个身影形成了鲜明对比:典韦以血肉之躯筑成防线,“双挟两人击杀之,瞋目大骂而死”的壮举,将武将的忠诚与勇武推向极致,成为乱世中“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象征;而于禁则展现了名将的冷静与格局,在全军大乱之际整军而还,面对青州兵的劫掠果断出击,更在流言蜚语中坚持先筑营垒再辨是非。曹操对其“有不可动之节”的评价,恰是对乱世中坚守原则者的最高褒奖。
淯水之败成为曹操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长子曹昂、爱将典韦的阵亡,让他深刻体会到“得意忘形必遭反噬”的道理,也为其后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成熟埋下伏笔。这场失败教会曹操:在乱世中,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人心的向背才是立足根本。
十胜十败论:战略格局的分水岭
袁绍骄慢书信引发的曹操疑虑,意外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战略分析——“十胜十败”论。荀彧与郭嘉的这段论述,不仅是对曹袁双方实力的精准研判,更是对乱世生存法则的深刻洞察。
“十胜”的核心并非简单的优劣对比,而是击中了汉末乱世的症结所在:
道胜与义胜直指政治合法性问题,将袁绍的“逆动”与曹操的“奉顺”上升到天命高度;
治胜点破了汉末“宽政失序”的弊端,强调“纠之以猛”的治理智慧;
度胜与谋胜揭示了用人与决策的关键,袁绍“外宽内忌”与曹操“用人无疑”的对比,预示了双方人才格局的差距;
德胜与仁胜则关注人心向背,曹操“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的风格,远比袁绍“高议揖让”的虚名更能凝聚真才实学之士。
这段论述的价值,不仅在于坚定了曹操对抗袁绍的信心,更构建了曹魏集团的战略蓝图:以“奉天子”为旗帜(义胜),以“严明法治”为根基(治胜),以“唯才是举”为手段(度胜),最终实现以智取胜。这种以制度建设与人才战略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正是曹操后来能够以弱胜强的关键所在。
诸侯博弈:野心与现实的角力
建安二年的诸侯舞台上,各方势力的选择尽显乱世生存的复杂逻辑。袁术在寿春称帝的闹剧,成为“逆动”的典型注脚。在汉室仍具象征意义的时代,这种贸然称帝的行为无异于自绝于天下,陈珪“阴谋不轨,以身试祸”的评价精准预言了其败亡结局。袁术杀金尚的举动,更暴露了其色厉内荏的本质——用暴力掩盖政治合法性的缺失,最终只会众叛亲离。
吕布与袁术的婚姻纠葛,则上演了一出典型的乱世权术戏码。陈珪的离间计能够成功,既得益于袁术称帝带来的政治污点,更利用了吕布“勇而无谋,轻于去就”的性格弱点。吕布先许婚又追还、械送韩胤枭首的反复行为,虽暂时依附曹操,却也埋下了后来“三姓家奴”的恶名伏笔。而陈登“养鹰”之喻,更是道破了吕布这种势力“饥则为用,饱则扬去”的本质,为曹操日后消灭吕布提供了战略依据。
钟繇安抚关中的举措,展现了曹操集团的政治智慧。在强敌环伺的局面下,不诉诸武力而以“恩德连和”稳定后方,通过“遣子入侍”的方式建立信任,这种以政治手段化解军事危机的策略,体现了曹魏集团“文武并用”的成熟治国思路。
乱世启示:生存法则的永恒智慧
建安二年的历史片段,蕴含着深刻的乱世生存哲学:
克制私欲是领袖必修课:曹操因私德不修导致溃败,警示权力者“小节不拘必酿大祸”;
人才格局决定事业高度:曹袁双方的人才政策对比,证明“用人不疑,唯才所宜”远比“任人唯亲”更具生命力;
政治合法性不可忽视:曹操“奉顺”与袁术“逆动”的不同结局,印证了“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古老智慧;
原则底线是立身之本:典韦的忠诚、于禁的坚守,在道德失序的乱世中更显珍贵,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这段历史之所以耐人寻味,正因它没有简单的善恶评判,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曹操既有好色轻佻的缺陷,也有知错能改、赏罚分明的胸襟;吕布虽反复无常,却也有战场骁勇的高光时刻;袁绍虽有“四世三公”的显赫,却在战略格局上输给了出身不及的曹操。
建安二年的风云变幻,恰似整个三国时代的缩影——在这里,欲望与理性交织,忠诚与背叛并存,唯有那些兼具战略眼光、人格魅力与自我修正能力的势力,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金戈铁马的战争记忆,更是关于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的永恒思考。
喜欢。
第353章 汉纪五十四 孝献皇帝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