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你堂兄孙贲为都尉,丹杨可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以回去依靠他们招募兵马。”孙策就和汝南的吕范以及族人孙河一起,把母亲接到曲阿,投靠舅舅。孙策借此机会招募了几百人,却遭到泾县大帅祖郎的袭击,差点丢了性命。于是孙策又去见袁术。袁术把孙坚原来的一千多士兵还给孙策,还上表推荐他为怀义校尉。孙策手下有个骑兵犯了罪,逃到袁术的军营里,藏在马棚里。孙策派人进去,当场把这个骑兵杀了,完事后,孙策去向袁术谢罪。袁术说:“士兵就爱叛变,大家都很痛恨这种行为,你谢什么罪呀!”从此,军中的人越发敬畏孙策。袁术一开始答应让孙策当九江太守,后来却改用丹杨的陈纪。后来袁术想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要三万斛米,陆康不给。袁术很生气,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还对孙策说:“之前错用了陈纪,我一直后悔没能按我原来的想法办。现在要是打下陆康,庐江就真的归你了。”孙策攻下了庐江,可袁术又任用他原来的下属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心里更加失望。侍御史刘繇,是刘岱的弟弟,向来很有名望,朝廷下诏任命他为扬州刺史。扬州原来的治所在寿春,已经被袁术占据了,刘繇想往南渡过长江,吴景和孙贲就把他接到曲阿。孙策攻打庐江的时候,刘繇听说了,因为吴景和孙贲本来是袁术任命的,他害怕被袁术和孙策吞并,就和他们产生了矛盾,把吴景和孙贲赶走了。吴景和孙贲只好退到历阳驻扎。刘繇派将领樊能、于糜驻扎在横江,张英驻扎在当利口,来抵挡袁术。袁术就任用自己原来的下属惠衢为扬州刺史,任命吴景为督军中郎将,让他和孙贲一起带兵攻打张英等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复杂局势,字里行间充满了权谋博弈、人性挣扎与时代的残酷逻辑,从多个维度折射出乱世的生存法则:
军事对抗中的个体高光与命运偶然
典韦的“五步杀”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战神时刻。面对吕布军的箭雨压制,他以极致的心理压迫术延缓反击时机,最终凭借悍勇撕碎包围圈,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既展现了个人勇武对战场天平的瞬间撬动,也暗示了曹操集团早期依赖“死士型”将领破局的生存状态。
曹操濮阳遇险的细节充满戏剧性:被吕布骑兵俘获却因不识而逃脱,靠谎言转移追兵注意力,最终突火而出。这种近乎荒诞的脱险经历,暴露了冷兵器战争中信息差对胜负的决定性影响,也印证了乱世枭雄往往需要运气加持的历史偶然。
权谋博弈中的人性弱点与战略短视
吕布集团的溃败暗藏必然:依赖濮阳大姓田氏却遭反间,粮尽后因蝗虫灾被迫撤军,甚至被县人李进击溃,暴露了其有勇无谋、根基浅薄的致命缺陷——缺乏稳定的后勤体系与民心依附,沦为流窜作战的军事投机者。
袁术的背信弃义与短视贯穿始终:许诺孙策九江太守却改用陈纪,承诺庐江太守又转手刘勋,这种画饼充饥的操作虽暂时留住孙策,却埋下了日后江东崛起反噬的伏笔。而他扣押马日磾、强夺符节的行为,更是以粗暴手段践踏汉室权威,最终沦为天下笑柄,印证了权谋无信者难成大业的规律。
势力洗牌中的选择与崛起密码
曹操的韧性在低谷中凸显:兖州尽失时拒绝袁绍“质家于邺”的控制,在程昱点醒下坚守三城、重整旗鼓,展现了能屈能伸、锚定目标的雄主特质。这种在绝境中拒绝依附、坚持自主发展的战略定力,成为其日后统一北方的精神基石。
刘备领徐州的过程充满政治智慧:面对陶谦托孤,他先推袁术以避嫌,再借陈登“合步骑十万”的实力承诺与孔融天与不取的道义施压,最终半推半就接手徐州,既避免了鸠占鹊巢的恶名,又顺势完成从客将到一方诸侯的跃升,堪称乱世中借势上位的经典案例。
时代洪流中的青年群像与历史伏笔
孙策与周瑜的舒城之盟预示着江东势力的崛起:两人年少相交即升堂拜母、有无通共,这种超越利益的生死情谊,成为日后孙策平定江东的核心凝聚力。而孙策向袁术索还父兵时的隐忍、斩杀逃兵后的果决,已显露小霸王的枭雄气质,其对袁术的失望累积,恰是江东脱离袁术控制的前奏。
刘璋得蜀与刘繇治扬的对比耐人寻味:刘璋因温仁被益州大吏推立,却无力掌控甘宁等部将,暴露了守成之主在乱世的脆弱;刘繇虽有盛名却猜忌吴景、孙贲,最终逼反盟友,印证了虚名无实者难镇一方的现实。这种地方势力的权力真空,为日后刘备入蜀、孙策定扬埋下了历史伏笔。
整体而言,这段记载如同一幅乱世速写:既有典韦式的个人勇武闪耀,也有曹操、刘备式的战略隐忍;既揭露了袁术、吕布的短视败亡之道,也暗藏了孙策崛起、三分天下的历史引线。其中反复出现的承诺与背叛、机遇与抉择,恰是汉末乱世最真实的生存镜像——在秩序崩塌的缝隙中,唯有兼具勇力、韧性与格局者,方能在洗牌中占据先机。
喜欢。
第344章 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