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3章 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昱为东平相,让他驻扎在范县。吕布攻打鄄城没打下来,就往西驻扎在濮阳。曹操说:“吕布一下子得到一个州,却不占据东平,切断亢父、泰山的道路,凭借险要地势来阻击我,反而驻扎在濮阳,我就知道他没什么能耐了。”于是就去进攻吕布。
     五月,朝廷任命扬武将军郭汜为后将军,安集将军樊稠为右将军,他们都可以像三公一样开府设置僚属,加上原来的三公府,一共有六个府,都参与官员的选拔推荐。李傕等人都想用自己推荐的人,只要有一次没听他们的,他们就会又气又怒。负责这件事的官员很头疼,就按照顺序用他们推荐的人,先从李傕开始,然后是郭汜,接着是樊稠,三公推荐的人,始终没被任用。
     河西四郡因为离凉州州治很远,中间又有黄河阻隔,还有贼寇侵扰,就上书请求另外设置一个州。六月丙子日,朝廷下诏任命陈留人邯郸商为雍州刺史,负责管理这一地区。
     丁丑日,京城发生地震;戊寅日,又震了一次。
     乙酉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
     秋天,七月壬子日,太尉朱俊被免职。
     戊午日,朝廷任命太常杨彪为太尉,总领尚书事务。
     甲子日,朝廷任命镇南将军杨定为安西将军,也可以像三公一样开府设置僚属。
     从四月开始就没下雨,一直到这个月,一斛谷子竟然卖到五十万钱,长安城里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皇帝命令侍御史侯汶拿出太仓里的米和豆子,给穷人熬粥,可饿死的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多。皇帝怀疑发放的粮食数量不对,就亲自拿了五升米和五升豆子,在面前熬粥,结果熬出了两盆。于是皇帝下令打了侯汶五十大板,从这以后,穷人都得到了救济。
     八月,冯翊的羌人进犯所属各县,郭汜、樊稠等人带兵把他们打败了。
     评论
     兴平元年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格局加速演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的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军阀混战的残酷现实,更暴露了权力结构的崩塌与重构过程中的人性挣扎。从朝堂礼制到地方割据,从忠义抉择到民生疾苦,诸多事件共同勾勒出乱世的复杂图景。
     朝堂礼仪与权力真空下的挣扎
     汉献帝在这一年完成加元服仪式(成年礼),这本应是皇权稳固的象征,却沦为傀儡皇帝的形式表演。朝廷试图通过改葬皇妣、追尊谥号等礼仪行为维系皇权尊严,但“灵怀皇后”的尊号终究无法掩盖汉献帝受制于李傕、郭汜等军阀的事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宫立后之争的波折尤为耐人寻味:汉献帝以“皇妣宅兆未卜”为由拒绝立后,看似尽孝,实则折射出傀儡皇帝对权力的无力感。而三公坚持改葬王夫人的举动,既是礼制需求,更是官僚集团试图通过强化皇权象征维系统治合法性的努力,却终究难改朝廷沦为军阀附庸的本质。
     军阀混战:利益博弈与联盟脆弱性
     这一年的军事冲突集中体现了乱世中“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法则。马腾因私人诉求未获满足而与李傕反目,韩遂先“来和”后“合腾”的反复立场,揭示了凉州军阀联盟的松散本质。种邵等人的内应计划败露,反映出反对李傕集团的力量虽存在却缺乏有效组织,最终只能以流血收场。朝廷随后对马腾、韩遂的赦免与封官,不过是无力征讨下的权宜之计,军阀割据的隐患并未消除。
     曹操与陶谦的战事则展现了乱世战争的残酷性。曹操“所过残灭”的作战方式,既是对陶谦的报复,也是军阀扩张中“以暴制暴”的生存逻辑体现。而刘备从依附田楷到转投陶谦的转变,本质是中小军阀在夹缝中寻求发展空间的无奈选择。陶谦欲逃往丹杨的结局,预示着徐州统治权的更迭已不可避免。
     兖州之变:信任崩塌与人性考验
     张邈叛曹迎吕是兴平元年最具戏剧性的政治转折,其背后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个人恩怨与权力猜忌:张邈对袁绍的不满、对曹操终将为袁绍所制的恐惧,构成了背叛的心理基础。边让因讥议曹操而遭灭门的事件,彻底摧毁了兖州士大夫对曹操的信任,为陈宫等人的叛乱提供了舆论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陈宫劝说张邈时描绘的“纵横一时”蓝图,反映了部分士人对现有秩序的失望与对新强权的投机心理。但他选择的吕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注定了这场联盟的脆弱性。
     忠义抉择的困境:靳允在母亲被质的情况下坚守范城,成为忠义的典型;而徐众的评论则提出了更复杂的伦理命题——在忠孝冲突中,个人应如何抉择?这一争议恰恰反映了乱世中道德准则的崩坏与重构。
     高柔的预见与众人的轻视形成鲜明对比,既显示了少数人的洞察力,也揭示了多数人在惯性思维下的盲目。这种认知差异在乱世中往往决定着生存与否。
     危机应对:智者的谋略与坚守
     兖州叛乱中,荀彧、程昱等人的应对展现了乱世中智慧的价值:
     荀彧面对郭贡数万大军时的镇定,基于对敌人心理的精准判断——“计必未定”时的心理战远比武力对抗更有效。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为鄄城争取了生存空间。
     程昱对靳允的劝说层层递进,从天下大势到人物品评,从忠义之道到现实利害,最终促使靳允做出抉择。他“绝仓亭津”的军事部署,更显示了文武兼备的才能。
     枣祗在东阿的坚守,则体现了地方官员对现有秩序的维护,成为曹操日后收复兖州的重要支点。
     曹操对吕布屯兵濮阳的评价——“无能为也”,既显示了对对手的了解,也反映了军阀战争中地理战略意识的重要性。
     民生疾苦与制度失效
     长安地区“谷一斛直钱五十万,中人相食”的惨状,与朝廷的救灾不力形成强烈反差。侯汶在赈灾中的舞弊行为,暴露了官僚体系的腐败;而汉献帝通过亲自试验揭露真相的举动,虽暂时解决了问题,却无法改变整个统治机器失效的本质。从“赦天下”到“人相食”,短短数月间的巨大反差,直观展现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已濒临崩溃。
     结语:乱世中的历史启示
     兴平元年的历史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东汉末年的时代特征:权力真空导致秩序崩塌,利益博弈取代道德准则,生存危机考验人性抉择。荀彧、程昱的坚守与智慧,张邈、陈宫的投机与失算,靳允的忠义与挣扎,共同构成了乱世众生相。
     这一年的动荡不仅改变了曹操、吕布、刘备等军阀的命运轨迹,更预示着一个更长时期战乱的开始。当“得主者昌,失主者亡”成为生存法则,当道德在利益面前屡屡让步,整个社会便进入了重构秩序的痛苦历程。兴平元年的历史,正是这段重构历程中充满血与火的一页。
    喜欢。
  

第343章 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