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的人,这是专权,会削弱国家的根基。”太后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产生了疑虑。何进刚刚显贵,向来敬畏宦官,虽然表面上追求除去宦官的好名声,但内心却犹豫不决,所以这件事拖了很久也没决定下来。袁绍等人又给何进出主意,让他多召各地的猛将和豪杰,让他们带兵到京城来,以此威胁太后,何进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主簿广陵人陈琳劝谏说:“俗话说‘捂着眼睛捉麻雀,连微小的东西都不可能靠欺骗得手,何况是国家大事,难道主要靠欺诈来办成吗!如今将军您总揽皇家的威严,掌握着军事大权,威风凛凛,做什么都能随心所欲,要处理宦官就如同在大火炉里烧毛发一样容易。您只需要果断行动,像雷霆一样迅速,行使权力,当机立断,那么上至天神下至百姓都会顺从您。可您却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反而去征召外面的援兵,众多大兵聚集在一起,势力强的人就会称雄,这就是所谓的倒拿着武器,把把柄交给别人,事情肯定办不成,只会成为祸乱的开端!”何进不听他的。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笑着说:“宦官这种官职,从古到今都应该有,只是君主不应该给他们太大的权力和宠幸,让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既然要治他们的罪,杀掉首恶就行了,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要大张旗鼓地召集外面的军队呢!想要把他们全部杀掉,事情肯定会泄露出去,我看这事要失败。”
评论
中平六年的历史,是东汉王朝的“致命转折点”。这一年,皇权更迭、外戚与宦官火并、地方势力窥伺中央,种种矛盾集中爆发,最终将帝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从现代视角看,这段历史堪称“权力失控的典型样本”:
皇权交接的致命漏洞
灵帝临终前将皇子协托付给宦官蹇硕,却未明确太子之位,这种“模糊操作”直接引爆了权力真空。何进凭借外戚身份拥立外甥刘辩(少帝),蹇硕则试图借兵权立刘协,双方的对峙暴露了一个致命问题:当皇权失去绝对权威,储位继承不再取决于制度,而取决于武力与阴谋。
更荒诞的是,灵帝生前设置的西园八校尉(以蹇硕为核心),本是为了掌控军权,此刻却成了内斗的工具。蹇硕与何进的冲突,本质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对“皇权代理权”的争夺,而14岁的少帝和9岁的陈留王,不过是双方博弈的棋子。这种“幼主+权臣”的模式,为后续的军阀介入埋下伏笔。
外戚与宦官的自杀式火并
何进与袁绍策划诛杀宦官,本是终结宦官专权的机会,却演变成一场彻底的灾难,根源在于决策的致命缺陷:
优柔寡断与战略短视:何进既想铲除宦官,又受制于何太后的反对(“中官统领禁省,汉家故事不可废”),更被舞阳君(太后母)、何苗(其弟)的受贿说情动摇。他明知“窦武之败”源于泄密,却迟迟不敢行动,甚至采纳袁绍“召外兵胁太后”的馊主意——将解决内部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外部武力,等于引狼入室。
士大夫集团的激进与盲目:袁绍只知强调“尽诛宦官”,却忽视了宦官集团与皇权的深度绑定(“中官亲近至尊,出纳号令”),更未考虑“外兵入京”的风险。陈琳“倒持干戈,授人以柄”的警告、曹操“一狱吏足矣”的嘲讽,都点出了问题关键:对付宦官无需兴师动众,关键是速断速决,而不是扩大危机。
最终,何进被宦官诱杀,袁绍、袁术随即带兵入宫“悉诛宦官”(甚至杀及无须者),这场血腥清洗看似终结了宦官专权,却彻底摧毁了中央权力结构——宦官集团虽恶,却是维系皇权与官僚体系的纽带之一,其骤然覆灭让朝廷失去了最后的缓冲,为军阀董卓的登场扫清了障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地方势力的窥伺与介入
皇甫嵩与董卓的矛盾(因追击王国产生嫌隙),公孙瓒与刘虞的冲突(对乌桓“剿”与“抚”的分歧),预示着地方将领已不再绝对服从中央。而何进“召四方猛将”的决策,更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董卓接到诏书后“即时就道”,并上书胁迫太后诛杀宦官,暴露其“借勤王之名行夺权之实”的野心;
丁原、桥瑁等地方官率军入京,名义上是支持何进,实则是觊觎中央权力,形成“大兵聚会,强者为雄”的局面。
这些举动印证了陈琳的预言:当地方军阀拥有足以抗衡中央的武力,“清君侧”必然变成“挟天子”。何进试图用外部压力解决内部问题,却忘了“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的凉州兵一旦进入洛阳,就再也不会离开了。
四、道德崩塌与秩序解体的前兆
董太后的暴崩(“忧怖而死”)与何进“不陪丧、不送山陵”的傲慢,标志着传统伦理的崩塌:外戚为夺权可以逼死皇太后来自,连基本的礼仪都弃之不顾,民间“不附何氏”的反应,说明民心已对统治集团彻底失望。
而袁绍“悉诛宦官”时的滥杀(“死者二千馀人”),则展现了乱世中“暴力无底线”的开端——当解决问题的方式只剩下杀戮,当权力斗争突破最后的道德约束,社会将迅速滑向丛林法则。
结语:从“内斗”到“分裂”的不可逆
中平六年的核心教训在于:权力结构的崩溃往往始于内部的非理性博弈。灵帝的模糊遗命、何进的优柔寡断、袁绍的激进短视、宦官的困兽犹斗,共同将东汉推向了“军阀割据”的深渊。诛杀宦官本可成为革新的契机,却因决策失误变成了秩序解体的起点。
当董卓的军队在洛阳城外待命,当袁绍、曹操等士大夫开始逃离京城,一个延续四百年的王朝已实质死亡。接下来的“董卓废立”“群雄讨董”,不过是这场崩溃的自然延续——权力一旦失控,重建秩序的代价将是数十年的战乱与分裂。这段历史深刻证明:维系一个国家的,从来不是武力或权谋,而是制度的稳定、决策的理性,以及对“底线”的敬畏。
喜欢。
第330章 汉纪五十一 孝灵皇帝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