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2章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污暴虐,谄媚陛下身边的人。前太原太守刘瓆、南阳太守成瑨将他们惩治诛杀,虽说大赦之后不应该再杀人,但推究他们的本意,是为了除去坏人,陛下又何必如此愤怒呢!然而小人的势力越来越大,迷惑了陛下的听闻,使得陛下大发雷霆,一定要施加刑罚,这已经过分了,更何况还要处以重刑甚至斩首呢!还有,前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黄浮,奉公守法,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翟超没收侯览的财物,黄浮惩处徐宣的罪行,他们却都遭受刑罚,没有得到赦免宽恕。侯览横行霸道,没收他的财产已经是万幸;徐宣犯下如此罪行,死有余辜。以前丞相申屠嘉召来邓通并责备他,洛阳令董宣羞辱公主,汉文帝为邓通求情,汉光武帝给董宣重赏,没听说这两位大臣因为自行处置而被诛杀。如今陛下身边的这些小人,生怕他们的同类受到伤害,胡乱编造罪名,导致这些官员遭受刑罚。听到我这样说,他们肯定又会哭着向陛下诉说。陛下应该坚决杜绝身边近臣干预朝政的根源,引进尚书台等朝廷官员,选拔清廉高洁的人,斥退奸佞邪恶之徒。这样的话,上能使天气和顺,下能使大地融洽,吉祥的征兆还会远吗!”皇帝没有采纳。宦官因此更加痛恨陈蕃,陈蕃有关选举、奏议等事情,总是被皇帝下诏驳回,他的长史以下官员很多都被治罪,只是因为陈蕃是有名的大臣,宦官才不敢加害他。
     评论
     这段关于延熹九年的记载,是东汉“党锢之祸”爆发的前奏。字里行间弥漫着士大夫与宦官集团的激烈碰撞,也暗藏着王朝崩溃前的种种征兆,其背后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挣扎,至今仍发人深省。
     “党争”的起点:从“乡谣”到“阵营”的撕裂
     甘陵南北部的对立,看似源于周福与房植的私人恩怨,实则是东汉末年“士庶分化”的缩影。乡谣“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的传播,本质是对“靠关系上位”与“凭德行立足”两种价值观的公开站队。当两家宾客“互相讥揣”并“各树朋徒”,一场由地方延伸至中央的阵营对抗已悄然拉开序幕。
     这种撕裂在汝南、南阳等地进一步发酵。范滂拒绝为中常侍唐衡的关系户李颂安排职位,岑晊协助成瑨严惩宦官党羽张泛,表面是“褒善纠违”的吏治整顿,实则是士大夫集团对宦官势力的正面反击。而“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的民谣,既彰显了清流官员的威望,也暴露了他们“以私党行公义”的争议——当“党同伐异”成为常态,朝堂便不再有是非,只剩立场。
     太学的“清议”: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局限
     三万太学生以郭泰、贾彪为核心,与李膺、陈蕃等形成“更相褒重”的舆论场,创造出“天下模楷李元礼”等评语,本质是试图以“清议”重塑政治伦理。这种“臧否人物”的传统,本是士大夫监督权力的武器,却在汉末演变为“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的舆论霸权——当知识分子的批评权异化为“道德绑架”,其初心便容易被权力斗争裹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太学的局限性在后续事件中暴露无遗:他们推崇的陈蕃虽敢直谏,却无力改变皇帝对宦官的偏袒;他们敬仰的李膺虽能“破柱取奸”,却难逃“党锢”的命运。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皇权与宦官的绝对权力面前,“清议”的锋芒再锐,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制度性保障,知识分子的理想终究是空中楼阁。
     “赦后杀人”的抗争:以“违法”对抗“法外特权”
     成瑨诛杀张泛、刘瓆诛杀赵津、黄浮诛杀徐宣,三件“赦后杀人”事件,是士大夫集团的“极端反抗”。张泛靠贿赂宦官得势“用势纵横”,赵津“贪横放恣”成为“县巨患”,徐宣“戏射杀”太守之女,这些恶行本应依法严惩,却因宦官庇护而逍遥法外。成瑨等人的“先斩后奏”,本质是以“程序违法”对抗“制度性不公”,是对“法律只约束小民,不惩戒权贵”的绝望反击。
     然而,这种抗争的代价是惨重的。宦官集团借“违赦杀人”为由反扑,成瑨、刘瓆被判弃市,翟超、黄浮遭髡钳之刑,连求情的陈蕃也险遭牵连。这印证了权力斗争的残酷逻辑:当规则本身已被权力污染,任何“以暴制暴”的反抗,最终只会给对手留下更多迫害的借口。
     陈蕃的“最后谏言”:理想主义者的徒劳
     陈蕃的上疏堪称汉末士大夫的“血泪控诉”。他点出“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的核心矛盾,痛斥皇帝“懈怠自轻”“不念先帝勤苦”,甚至以梁冀五侯的覆灭警示宦官专权的危害。这份奏疏字字泣血,却只换来皇帝的“不悦”——当最高统治者已沦为宦官的傀儡,再恳切的忠言也只是对牛弹琴。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陈蕃以“申屠嘉召责邓通”“董宣折辱公主”的典故为成瑨等人辩护,却忘了这些先例的前提是皇帝尚有良知。而桓帝对宦官的纵容,早已超越“昏庸”的范畴,成为“与民为敌”的帮凶。陈蕃的坚持越执着,越反衬出理想主义在黑暗现实中的无力。
     灾异与民生:被忽视的“亡国预警”
     正月日食、司隶豫州饥荒“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河水变清等现象,在汉代被视为“上天示警”。荀爽借日食上书,直指“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导致“阴阳隔塞”“灾异屡臻”,建议释放宫女以“丰子孙之祥”,看似迂腐,实则是对“皇权奢靡”的委婉批评。
     然而,皇帝的回应只是“诏拜郎中”的敷衍,对饥荒的漠视更暴露了统治集团的冷血。当“百姓穷困于外”与“后宫空赋不辜之民”形成鲜明对比,当边疆“鲜卑寇边”与内地“民变四起”同时爆发,整个王朝已如“累卵”,而掌权者仍在为私欲争斗——这或许是比“党争”更致命的亡国之因。
     结语:乱世的前奏与人性的镜子
     延熹九年的种种事件,已为“党锢之祸”埋下伏笔。士大夫的抗争越激烈,宦官的反扑越疯狂,皇帝的偏袒越明显,最终将整个社会拖入“非此即彼”的撕裂深渊。范滂、李膺等人的“刚直”,陈蕃、郭泰等人的“坚守”,虽在历史上留下“风骨”之名,却未能阻止东汉的崩塌——这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清流”的锋芒,也需要“包容”的空间;既需要“批评”的勇气,也需要“妥协”的智慧。
     而那些被忽视的饥荒死者、被践踏的法律尊严、被异化的舆论力量,才是这段历史最沉重的注脚:当权力失去约束,道德沦为工具,民生被视为草芥,任何盛世的余晖,都终将被乱世的尘埃掩埋。
    喜欢。
  

第312章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