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0章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和王公贵族一样被分封土地,竞相为自己的后代谋求继承爵位。而且,宫中受宠的女子众多,白白消耗宫中的粮食,既伤害百姓生计又耗费国家财力。再者,他们的宅第不断增多,极其精巧,为了建造宅第,开山采石,还使用严刑峻法催促工期。州郡官府各自断案,官员们把奸情和贿赂当作获取私利的手段。百姓忧愁郁闷,有的人加入盗贼团伙,官府就发兵征讨治罪。贫困的百姓,甚至有人卖掉自己亲人的首级来换取奖赏,父兄之间相互残害身体,妻子儿女眼睁睁看着亲人分离。另外,陛下喜欢微服私访亲近之人的家,私下到宦官的住所,他们的宾客在街市上买东西,气势嚣张,在这种风气下,各种恶行肆意泛滥。希望陛下广开言路,多借鉴古代的经验,远离奸佞邪恶之人,摒弃靡靡之音,这样政治就能走向和平,陛下的德行就能感召祥瑞之风。”皇帝下诏专门召见刘瑜,询问灾祸的征兆。执政的官员想让刘瑜含糊其辞,于是换了其他问题来考问他,刘瑜又用心回答了八千多字,言辞比之前更加恳切,皇帝任命他为议郎。
     评论
     这段关于延熹八年的记载,如同一幅浓缩的东汉末年政治生态图,既暴露了皇权颓势下的制度溃烂,也展现了士大夫群体在黑暗中的抗争。其中的权力博弈、人性挣扎与时代困局,至今仍具深刻的镜鉴意义。
     权力异化:宦官擅权与制度崩塌的恶性循环
     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在侯览兄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侯参作为益州刺史,“残暴贪婪,累臧亿计”,其财富之巨竟需三百辆车装载;而中常侍侯览本人“执政操权”,能随意褒贬官员、富比国家。这种“宦官干政”的荒诞,根源在于制度设计的崩坏——本应“给使省闼、司昏守夜”的宦官,却凭借皇帝的宠信攫取了核心权力,形成“附会者得官、违忤者遭害”的畸形规则。
     杨秉的弹劾虽暂时扳倒侯览等人,却暴露了更深层的危机:当尚书质问“三公为何越权弹劾近官”时,实则揭示了监察体系的失效——御史本应“察内”,却因宦官势大而失语,迫使太尉不得不打破“内外分职”的惯例。这种“制度空转”的现象,恰是王朝衰落的典型特征:规则沦为摆设,权力突破边界,而纠错机制只能依赖个体的勇气,而非制度的韧性。
     士大夫的坚守与困境:以“三不惑”对抗“三重腐”
     杨秉“酒、色、财”三不惑的自白,在腐败成风的时代堪称异类。他弹劾侯览、追责单超弟,并非单纯的权力斗争,而是试图以“旧典”约束失控的权力。但他的结局也暗示了士大夫的无力:即便扳倒个别宦官,也无法改变“中官比肩裂土”的整体格局。
     刘瑜的上书则更直接地撕开了时代的疮疤:宦官世袭爵位、宫女冗食空宫、权贵穷极土木、百姓卖首求生……这些指控直击要害,却只能换来“更策它事”的敷衍。当执政者刻意回避核心问题,仅以“八千言”的对策稍作安抚时,士大夫的“谏言”已沦为权力场的点缀。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正是汉末清流的宿命。
     人性的放纵与代价:从帝王到小民的连锁悲剧
     桓帝的“多内宠”“好微行”,看似是个人癖好,实则是权力失控的缩影。宫女五六千人、私幸宦官之家,不仅耗费民脂民膏,更助长了“宾客市买,熏灼道路”的乱象——当最高统治者沉溺私欲,整个权力体系便失去了道德标杆,各级官吏自然“奸情赇赂,皆为吏饵”。
     而羊元群“载溷轩奇巧”、李膺反遭诬陷的细节,更道尽了是非的颠倒:贪官靠行贿脱罪,清官因弹劾获刑;小民“卖首级以要酬赏”,父兄“相代残身”。这种自上而下的道德溃败,形成了“民愁入贼、官辄诛讨”的恶性循环——当生存的希望被彻底剥夺,反抗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历史的警示:哪些教训值得深思?
     权力需要笼子:宦官专权的根源,在于皇权失去制约后被“近习”窃取。杨秉、刘瑜的抗争虽勇,却因缺乏制度性支持而难以为继。这提醒我们:防止权力滥用,不能仅靠“君子”的自律,更需刚性的规则与监督。
     纠错不能依赖“英雄”:当整个官僚体系集体失语,仅靠个别官员“越权弹劾”,恰是制度失效的信号。健康的政治生态,应让“纠错”成为常态,而非少数人的冒险。
     民生是底线:从“掘山攻石,促以严刑”到“卖首要赏”,百姓的苦难从来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统治失序的最终承受者。任何时代,若将“民”视为工具而非目的,终将付出倾覆的代价。
     杨秉去世后,东汉的“清流”力量再失支柱,而宦官与士大夫的矛盾愈发激化,为几年后的“党锢之祸”埋下伏笔。这段历史的残酷之处在于: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王朝如何在“放纵”与“失语”中一步步走向崩塌——当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默认了腐败、妥协于荒诞,毁灭便只是时间问题。
    喜欢。
  

第310章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