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9章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愤怒不因季节变化而平息,怨恨不因时间推移而懈怠,还派使者通过驿站,向远近发布严厉的文书,刻薄得比霜雪还冷酷,追捕我的人把我逼得走投无路。就算楚国悬赏捉拿伍子胥,汉朝搜捕季布,也不过如此了。我受罚以来,多次遇到赦免,那些没有证据的罪名,本应该免除;但陛下对我的厌恶却越来越深,有关部门也极力指责我,我停下就会被消灭,逃跑就像流亡的俘虏,活着就是个穷困的人,死了就成为冤鬼,天空广阔却没有我能容身之处,大地深厚却不能承载我,走在陆地上担心沉沦,远离高墙又怕被压垮。如果我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那也该把我的罪行公布于众,用刑罚处置我,陛下应该公布我所犯的罪,来解除众人的疑惑。我想进入京城,坐在肺石上,让大臣们评判我的罪行,但皇宫重重宫门,到处是陷阱,抬脚就会碰到罗网,根本没机会到陛下跟前,也永远没有被信任的时候。可悲啊,长久地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忠臣不惜牺牲自己来化解君主的愤怒,孝子甘愿舍弃生命来平息亲人的怨恨,所以大舜不躲避修谷仓、淘水井时可能遭遇的危险,申生不逃避骊姬的谗言诽谤;我怎敢忘记这些道理,不自杀来解除朝廷的愤怒呢!我请求以死承担责任,希望陛下赦免我死去兄弟的性命,让我家族还有后人,来彰显陛下宽厚的恩惠。我在死前陈述这些,对着奏章痛哭流泪!”皇帝看了奏章后更加愤怒,于是杀了寇荣,寇氏家族从此衰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评论
     这段史料围绕东汉末年的士人风骨、官场生态与社会矛盾展开,字里行间藏着乱世中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困局,即便以现代视角审视,仍能读出深刻的警示与启示。
     虚名与实德的博弈:从“伪名士”到“真君子”
     晋文经、黄允之流的兴衰,像一面镜子照见“虚名”的泡沫性。他们“恃才智、曜名远近”,靠摆架子、耍手段博取公卿追捧,甚至能左右官员任免,本质是利用了汉末士大夫群体对“名士”的盲目崇拜。而符融、李膺的揭穿,不过是戳破了一层窗户纸——当一个人的“名声”与“德行”“功业”完全脱节,再华丽的包装也终将被现实戳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仇香。他四十岁仍为乡野亭长,却以“化人”而非“罚人”的智慧,让不孝子陈元幡然醒悟。面对王奂“少鹰鹯之志”的质疑,他一句“鹰鹯不若鸾凤”道破真谛:治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威慑,而是教化;君子的力量不在锋芒毕露,而在润物无声。他居家时“正衣服”“自责过”的细节,更说明“德行”从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表演,而是融入日常的自觉。这种“纯嘿”中的坚守,恰是对“虚名”最有力的反击。
     权力场的荒诞与清醒:从“弄权者”到“守道者”
     度尚平定叛乱的手段,堪称古代版“权术教科书”。他明知士卒因“骄富”而无斗志,却故意放言“缓攻”,纵容士兵射猎,再暗中焚营毁财,以“断后路”激发斗志。这种“诡道”虽暂获成功,却暴露了封建治理的短视——靠操纵情绪、制造危机取胜,终究是饮鸩止渴。而他最终“封右乡侯”的结局,更折射出汉末“只看结果、不问手段”的官场逻辑,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伏笔。
     相比之下,寇荣的悲剧则是权力碾压个体的典型。他出身名门,却因“性矜洁”得罪权贵,最终被罗织罪名、追杀亡命。其绝笔信中“天广而无以自覆,地厚而无以自载”的悲鸣,道尽了专制皇权下个体的绝望:即便三赦之后,皇帝的“滞怒”仍能轻易摧毁一个家族;即便欲“坐于肺石之上”自辩,也连靠近朝堂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君怒即法”的荒诞,印证了东汉末年“法治”的名存实亡——当权力失去约束,再正直的人也可能成为刀下冤魂。
     乱世中的生存哲学:坚守与妥协的边界
     郭泰对仇香“下床拜之”的举动,藏着士人的价值判断:在道德失序的时代,能坚守“教化”“修身”底线的人,比空谈玄学的名士更值得敬重。而仇香拒绝征辟、终老乡里的选择,与郭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的处世之道一脉相承——他们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大木将颠”的颓势中,选择以“育德”“守身”的方式延续文明的火种。
     反观寇荣的悲剧,则警示另一种困境:当个体直面腐朽的权力机器时,“矜洁”可能成为催命符。他的抗争越激烈,皇帝的怒火越炽烈,最终落得“一门衰废”的结局。这并非否定坚守的意义,而是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制度性的黑暗面前,仅凭个体的“正直”往往难以对抗系统性的恶意。
     历史的镜鉴:哪些道理从未过时?
     关于“名声”:晋文经、黄允的结局证明,靠炒作、依附权力得来的名声,终会因根基不稳而崩塌;而仇香、郭泰的被尊崇,源于他们的“德”与“行”始终如一。
     关于“治理”:度尚的“权术”或许能赢一时之胜,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仇香的“教化”虽慢,却能唤醒人心——这恰如现代社会,“威慑”与“疏导”的平衡,仍是治理的核心命题。
     关于“个体与时代”:郭泰的“奖训士类”、仇香的“化民成俗”,展现了乱世中个体的建设性力量;而寇荣的遭遇则提醒我们,当制度失去纠错能力,即便是“忠臣孝子”也可能成为牺牲品。
     这段史料最动人的,是它没有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有人在坚守中闪光,有人在权术中沉沦,有人在绝望中抗争。而这些选择背后,是人性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这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
    喜欢。
  

第309章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