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8章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诸侯不能和他结交为友,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郭泰曾经被推举为有道之士,但他没有去应召,同郡的宋冲一直很佩服他的品德,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能和他相比的人,还曾经劝他出来做官。郭泰说:“我夜里观察天象,白天考察人事,上天要废弃的,人力无法支撑,我还是悠闲地度过一生算了。”然而他依旧在京城周旋,不停地教诲引导别人。徐稚写信告诫他说:“大树将要倒下,不是一根绳子能拉住的,你为什么忙忙碌碌,不得安宁呢!”郭泰有所感悟,说:“我恭敬地接受这番话,把它当作准则。”济阴的黄允,凭借出众的才华而出名,郭泰见到他后说:“你才华超群,足以成为大器,年过四十,名声就会远扬。但到那时,你要好好约束自己,不然就会失去机遇。”后来司徒袁隗想为侄女找夫婿,见到黄允后,赞叹说:“能有这样的女婿,就满足了。”黄允听说后,就休了自己的妻子。他妻子请求召集宗亲大会来告别,于是在众人面前捋起袖子,列举了黄允十五件隐秘的坏事,然后离去,黄允因此在当时身败名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评论
     这段《资治通鉴》中的记载,生动展现了东汉末年士人群体的精神风貌,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与人性洞察,即便放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
     隐士的清醒:徐稚的“愚不可及”
     徐稚对黄琼“生不交往、死必吊唁”的态度,早已超越普通的人际交往逻辑。他拒绝在黄琼显贵时攀附,却在其离世后以素衣哀哭表达敬意,这种“拒显亲丧”的行为,本质是对世俗功利的反叛——在他眼中,真正的道义不应与权势绑定。
     而面对茅容的追问,他对“国事”沉默、对“稼穑”作答的选择,更显深意。郭泰点破的“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恰是对这种处世哲学的精准注解:在政治腐败的汉末,谈论国事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引火烧身,徐稚的“不答”是避世保节的智慧;而关注农桑,则是对民生根本的坚守。这种“愚”,实则是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生存清醒。
     伯乐的眼光:郭泰的识人之道
     郭泰作为东汉“人伦鉴识”的代表,其识人标准打破了阶层与身份的桎梏,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包容:
     他见茅容在树下避雨时“危坐愈恭”,便知其品性端方;见其“杀鸡供母、草蔬待客”,更认定其孝悌为先,进而劝其求学——他看重的是细节中流露的本心,而非外在的体面。
     对孟敏“甑破不顾”的举动,他读出的是“当断则断”的决断力;对漆工申屠蟠、门士庾乘的提拔,则完全打破了“士农工商”的等级偏见。
     更难得的是他的“救人”智慧:对犯法遭斥的左原,他不避“与恶人交”的非议,以历史典故劝其自省,最终化解了一场报复危机。这种“不疾之已甚”的宽容,不是纵容,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正如他所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激烈的批判往往会将人推向更极端的境地。
     乱世中的坚守与困境
     这段文字也隐晦揭示了汉末士人的集体困境:
     郭泰虽“名震京师”,却拒绝入仕,坦言“天之所废,不可支也”,这是对东汉末年政治颓势的清醒认知——他选择以“奖训士类”的方式延续文脉,而非投身注定失败的朝堂。
     徐稚劝郭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则道破了知识分子的无力感:当时代的崩塌不可逆转,个体的抗争如同螳臂当车,此时的“优游卒岁”,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守。
     而黄允因“黜妻求荣”最终身败名裂的结局,则从反面印证了郭泰的预警——才华若没有德行约束,终将沦为欲望的工具。
     结语:超越时代的人性启示
     这段历史之所以动人,在于它展现了乱世中“人”的可能性:有人如徐稚,以“愚”守节;有人如郭泰,以“智”育人;有人如茅容,以“孝”立身。他们的选择各异,却共同指向了对“善”与“义”的坚守。
     在今天,我们或许不必面对汉末的动荡,但如何在功利的洪流中保持本心、如何在识人时超越偏见、如何在困境中选择坚守的方式——这些问题,依然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喜欢。
  

第308章 汉纪四十七 孝桓皇帝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