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9章 汉纪四十五 孝桓皇帝上之上[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做君主的,都应该抄录一份,放在座位旁边。”
     臣司马光说:汉朝的法律已经够严厉了,可崔寔还觉得宽松,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衰败时代的君主,大多软弱怯懦,那些平庸愚蠢的辅佐大臣,只知道无原则地宽容,所以有权有势又受宠的大臣犯了罪不被治罪,强横狡猾的百姓犯了法也不被惩罚;施加的仁爱恩惠,只看眼前;奸邪之人得志,国家的法纪却立不起来。所以崔寔的言论,是为了纠正一时的偏差,不是适用于百世的普遍道理。孔子说:“政策宽松,百姓就会懈怠,懈怠了就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政策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受到伤害了就用宽松的政策。用宽松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松,这样政治就能和谐。”这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啊。
     闰月庚午日,任城节王刘崇去世,他没有儿子,封国就此废除。
     朝廷任命太常黄琼为司空。
     皇帝想褒奖尊崇梁冀,就让中朝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一起讨论给梁冀的礼遇。特进胡广、太常羊浦、司隶校尉祝恬、太中大夫边韶等人都称赞梁冀的功勋和品德可以和周公相比,应该赐给他山川、土地、附庸。只有黄琼说:“梁冀之前因为迎亲的功劳,封邑增加到三千户,他儿子梁胤也得到了封赏。现在诸侯是以封邑户数为标准,不是以土地面积为限,梁冀可以和邓禹相比,总共享有四个县的食邑。”朝廷采纳了黄琼的建议。于是有关部门上奏:“梁冀上朝时可以不用小步快走,带着剑穿着鞋上殿,朝拜时司仪不用直呼他的名字,礼仪规格和萧何一样;把定陶、阳成剩下的户数都封给梁冀,凑成四个县,和邓禹一样;赏赐给他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上等住宅,和霍光一样,以此来突出他的特殊功勋。每次朝会,梁冀和三公座位分开。他十天进宫一次,处理尚书事务。把这些规定向天下宣布,作为万世的法则。”可梁冀还是觉得这些礼遇不够优厚,心里不高兴。
     评论
     元嘉元年的历史记载,集中展现了东汉中后期权力结构的畸形与士大夫群体的思想挣扎,梁冀的跋扈、皇权的孱弱与士人对时局的反思,共同构成了王朝衰落期的典型图景:
     权力博弈的荒诞:跋扈者的嚣张与孤勇者的微光
     梁冀带剑入朝堂的细节,堪称权力失控的缩影:作为辅政大臣,他竟突破“君臣仪轨”携带兵器入省,而尚书张陵的呵斥与弹劾,成为黑暗中的一丝亮色。这场冲突的结果极具讽刺性——梁冀仅“以一岁俸赎”,却让“百僚肃然”,既暴露了权贵特权的稳固,也反衬出张陵“申公宪报私恩”的难得。
     梁冀对其弟梁不疑的打压,则揭示了权力集团的内耗本质:因不疑“好经书、喜待士”便夺其权,用十六岁“容貌甚陋”的儿子梁胤接任河南尹,甚至因马融、田明拜访不疑就将二人迫害至流放或死亡。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逻辑,让权力彻底沦为排除异己的工具,连家族内部的基本理性都荡然无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桓帝“微行幸梁胤府舍”的行为,更凸显了皇权的堕落:皇帝不顾“先王法服”的尊严,私访外戚府邸,面对杨秉“侍卫守空宫,玺绂委女妾”的警告仍“不纳”,说明此时的皇权已完全依附于外戚,连表面的“尊卑秩序”都懒得维持。
     社会危机的深化:天灾人祸下的制度失灵
     这一年的“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绝非单纯的自然灾荒,而是政治腐败的直接恶果:梁冀集团“拓林苑、掠财富”导致民力枯竭,地方官“贪聚无厌”加剧底层破产,当朝廷既无赈灾之力、又无体恤之心时,“人相食”便成了体制崩溃的残酷注脚。
     北匈奴寇边、武陵蛮反的边患,则暴露了国防体系的废弛。敦煌太守马达救援伊吾的被动,侧面反映出中央资源被外戚挥霍后,边防力量的空虚——当权贵的“兔苑”与“第宅”耗费无数时,军队的粮饷、边疆的防御自然被搁置,内外危机的叠加,让王朝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
     思想的碰撞:崔寔《政论》与“宽严之辩”的时代回响
     崔寔在《政论》中直击时弊的批判,成为东汉士人对“衰世”的深刻反思:
     他指出“天下不治”的根源在于帝王“承平日久而不悟,政浸衰而不改”,官吏“括囊守禄”,士人“言以贱废”,精准勾勒出官僚体系的僵化与统治阶层的麻木。
     其“严之则治,宽之则乱”的主张,看似与儒家“德治”传统相悖,实则是对现实的无奈回应:当“政多恩贷”导致“权幸有罪不坐,豪猾犯法不诛”时,强调“刑罚如药石”的严刑,本质是对制度公平的渴求。
     司马光虽批评崔寔“矫一时之枉”,主张“宽猛相济”,但二者的分歧实则反映了衰世的困境——当“宽”已沦为纵容腐败的借口,“严”便成了士人眼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崔寔的思想共鸣者众多(如仲长统“宜写一通置之坐侧”的评价),说明“制度失效”已成为士大夫的共识,而这种共识的无法落地,更凸显了改革的绝望。
     封赏闹剧:权力合法性的自我解构
     朝廷商议梁冀礼遇时,胡广等人主张“比周公”,黄琼坚持“比邓禹”,最终梁冀因“所奏礼簿”而“不悦”,这场闹剧极具象征意义:
     周公、邓禹的封赏基于开国或中兴之功,而梁冀的“勋德”不过是外戚专权的产物,用“比古圣贤”的方式粉饰,实则暴露了统治阶层对“合法性”的焦虑。
     梁冀的“不悦”,则揭示了权力的贪婪无度——即便已获“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同萧何、霍光的待遇,仍不满足,这种永无止境的索取,最终只会加速其自身的崩塌。
     从更深层看,这场争论中无人质疑“外戚专权”的合理性,仅纠结于“封赏规格”,说明士大夫群体已部分丧失了批判的根本立场,只能在既有框架内做有限抗争,这正是东汉衰落的核心病灶。
     元嘉元年的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梁冀的嚣张、皇帝的昏聩、士人的挣扎,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当权力失去约束、制度沦为空壳、道德让位于私欲,即便有张陵、黄琼这样的孤勇者,有崔寔这样的清醒者,也难以挽救王朝的颓势。崔寔笔下“四牡横奔,皇路险倾”的比喻,不仅是对当时政局的描述,更预言了东汉最终覆灭的命运。
    喜欢。
  

第299章 汉纪四十五 孝桓皇帝上之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