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8章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事,然后杀了乡吏,整个部族都造反了。
     评论
     阳嘉三年至永和元年的历史片段,如同一出逐渐失控的舞台剧,皇权的摇摆、权贵的跋扈、士大夫的挣扎与边疆的动荡交织上演,清晰地勾勒出东汉王朝由衰转颓的轨迹。这段时间里,制度的裂缝不断扩大,而试图填补裂缝的努力,最终都在既得利益的礁石上撞得粉碎。
     天灾背后的政治隐喻:从“请雨”到“讳疾”的治理迷失
     这三年间,旱情、地震、火灾等灾异频发,在“天人感应”思想主导的时代,这被视为上天对朝政的警示。但东汉朝廷的应对,始终停留在“表演式救灾”的层面。
     阳嘉三年春夏连旱,汉顺帝“露坐德阳殿东厢请雨”,看似姿态虔诚,却被尚书周举直指“徒劳”。周举尖锐指出,旱灾的根源是皇帝背离文帝、光武的节俭传统,沉迷“亡秦奢侈之欲”——“内积怨女,外有旷夫”,后宫充盈却让百姓嫁娶失时,国库耗费于“太官重膳”却忽视民生。他痛斥这种“务其华而不寻其实”的行为如同“缘木求鱼”,呼吁皇帝“出后宫不御之女,除太官重膳之费”,以实际改革回应天谴。然而,皇帝的反应仅是“复召举面问得失”,却无实质行动,暴露了其对“改政”的敷衍。
     太史令张衡则从权力结构解读灾异:前年京师地震“土裂”象征“威分”(皇权被外戚、宦官分割),“震者民扰”暗示百姓因权力失控而不安。他警告“威不可分,德不可共”,直指皇帝因“恩不忍割”让渡权柄,才引来天怒。更可贵的是,他戳破了当时盛行的“图谶”迷信——这类预言书多成于哀、平之际,是“虚伪之徒以要世取资”的工具(如《春秋元命包》记载战国的公输班、墨翟,却提及汉代才设置的益州,漏洞百出)。张衡呼吁“收藏《图谶》,一禁绝之”,试图以理性对抗荒诞,却同样石沉大海。
     灾异本是推动改革的契机,但东汉朝廷的应对始终是“避实就虚”:宁愿露坐请雨、祭祀祷告,也不愿触碰外戚专权、宦官干政的核心问题。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让天灾从“警示”变成了“嘲讽”,加速了民心的流失。
     权贵专权的合法化:宦官与外戚的“双恶垄断”
     这段时间最致命的变化,是宦官与外戚的权力突破了最后的制度约束,形成对朝政的“双恶垄断”。
     宦官势力的世袭化:阳嘉四年,朝廷“初听中官得以养子袭爵”,这一政策彻底打破了“非有功不侯”的祖制。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却通过“养子袭爵”实现权力传承,等于为其势力扩张发放了“合法通行证”。御史张纲上书痛斥:“文、明二帝时,中官常侍不过两人,赏赐仅数金,故家给人足;今无功小人皆有官爵,违天逆道!”但谏言“不省”,足见宦官集团已牢牢掌控话语权——他们是顺帝复位的“功臣”,皇帝对其“有宠”甚至“参与政事”,形成了“宦官专权合法化”的恶性循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外戚的残暴预演:永和元年,梁商之子梁冀任河南尹,其跋扈已显露无遗。梁冀“嗜酒,逸游自恣”,任职期间“纵暴非法”,洛阳令吕放因向梁商告发其恶行,竟被梁冀派人刺杀。更令人发指的是,梁冀为掩盖罪行,故意嫁祸吕放的“怨仇”,让吕放之弟吕禹任洛阳令,借机“尽灭其宗、亲、宾客百馀人”。这种“杀告密者、灭其全族”的暴行,竟未受任何惩处,预示着外戚权力已凌驾于法律之上。梁商虽以“谦恭好士”闻名,却对儿子的暴行纵容默许,其“柔和自守”的本质,不过是对权贵特权的妥协。
     宦官与外戚看似分属不同阵营,实则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宦官通过“养子袭爵”巩固内部传承,外戚通过家族网络掌控要害部门,二者共同压制士大夫的反抗,瓜分朝廷资源。这种“双恶垄断”,让东汉的权力结构彻底失去平衡,制度沦为权贵牟利的工具。
     士大夫的抗争困局:清醒者的无力与妥协
     面对制度崩坏,士大夫群体的抗争充满悲壮色彩,却始终难以撼动既得利益集团。
     周举虽一针见血指出“宜慎官人,去贪污,远佞邪”,却在皇帝追问“贪污、佞邪者为谁”时,只能含糊其辞:“公卿大臣数有直言者为忠贞,阿谀苟容者为佞邪”——他不敢直指具体权贵,暴露了士大夫在高压下的无奈。
     李固多次试图推动改革:他劝谏梁商“整王纲”以应对灾异,却被无视;他力保被宦官诬陷的太尉王龚,使其免于获罪,却只能依赖梁商的“一言之力”,无法改变宦官诬告的制度性漏洞。
     虞诩反对增加武陵蛮租赋,警告“增税必致怨叛”,却因“帝不从”而眼睁睁看着蛮夷反叛,印证了其预言。他的清醒,最终只沦为“事后诸葛亮”。
     张衡不仅批判图谶迷信,更发明浑天仪、着《灵宪》,以科学理性对抗荒诞,却因“不慕当世”而“积年不徙”,才华被政治黑暗埋没。
     这些士大夫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却缺乏足够的权力资源推动变革。东汉的选官制度已被权贵操控,士大夫要么妥协依附,要么被边缘化,个别清醒者的呐喊,最终只能消散在权力的漩涡中。
     边疆动荡:内部溃烂的“外溢效应”
     边疆的持续动荡,是东汉内部治理失效的直接反映。
     北匈奴呼衍王侵车师后部,敦煌太守救援“不利”;乌桓寇云中、围度辽将军耿晔于兰池城,朝廷发兵数千才勉强解围,显示北方部族的威胁已从“骚扰”升级为“军事对抗”,而东汉的边防体系因资源被内耗(如外戚、宦官的奢靡)而日益虚弱。
     钟羌良封等反复寇掠陇西、汉阳,虽被马贤、马续暂时击退,但“屡平屡反”的背后,是东汉对羌政策的短视——只靠军事镇压而缺乏安抚,导致“叛平再叛”的恶性循环。
     武陵蛮因“增租赋”而反叛,更是典型的“政策失误引发的叛乱”。尚书令虞诩“计其所得,不偿所费”的警告,道破了边疆治理的核心问题:朝廷只算经济账,却忽视了“蛮夷率服”的基础是“恩威并施”,而非单纯的剥削。
     边疆的烽火,本质上是中央权威衰落的镜像:当朝廷无力约束内部权贵,自然无法制定稳定的边疆政策,只能在“被动应对”中消耗有限的国力,形成“内耗边弱再内耗”的恶性循环。
     结语:衰亡加速度的起点
     阳嘉三年至永和元年的三年,是东汉王朝“雪崩式衰落”的开端。这一时期,天灾不再推动改革,反而成了权力表演的背景;宦官与外戚的权力突破了最后的制度约束,开始“合法”地吞噬王朝肌体;士大夫的抗争沦为徒劳,只能在个案中寻求有限的正义;边疆的动荡则从“外部威胁”演变为“内部溃烂的并发症”。
     梁冀刺杀吕放后的嚣张、宦官“养子袭爵”的合法化、武陵蛮因增税而反的必然性,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东汉的制度已失去自我修正的能力,权力的逻辑彻底取代了治理的逻辑。当“恶”可以明目张胆地横行,而“善”只能在夹缝中喘息时,这个王朝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永和元年梁冀的残暴,不过是未来更大灾难的预演——东汉的衰亡,已进入不可逆的轨道。
    喜欢。
  

第288章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