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2章 汉纪四十三 孝顺皇帝上[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个忠贞的好名声。要是您觉得我说的话没用,那我就告辞了!”朱伥听了,就上表进谏,皇帝还真听进去了。孙程被改封为宜城侯,到了封国之后,心里气不过,就把印绶、符策都退了回去,跑回京城,在山里跑来跑去。皇帝下诏找他,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和封地,还赏赐了车马、衣物,又把他送回封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冬天十月,司空陶敦被免职。朔方以西的边防要塞大多损坏了,鲜卑就趁着这个机会多次侵犯南匈奴。南匈奴单于又担心又害怕,赶紧上书请求修复要塞。没几天,皇帝下诏,让黎阳营的士兵去中山北界驻扎,还命令沿边各郡增加步兵,在边塞驻扎,训练作战和射箭的技能。之后,廷尉张皓被任命为司空。
     在西域那边,班勇重新立了车师后部原来王子加特奴当王。他又派别的将领把东且弥王给杀了,也重新立了他们族人当王。这样一来,车师六国都平定了。班勇接着发动各国的兵力去攻打匈奴,呼衔王吓得逃跑了,他的两万多部下都投降了。还活捉了单于的哥哥,班勇让加特奴亲手把他杀了,这下可算是在车师和匈奴之间结下梁子了。北单于亲自率领一万多骑兵进攻车师后部,到了金且谷这个地方。班勇派假司马曹俊去救援,单于一看形势不妙,就撤了,曹俊在后面追,还斩杀了匈奴的贵人骨都侯。从这以后,呼衍王就搬到枯梧河那边去住了,车师也就再也没有匈奴侵犯的踪迹了。
     评论
     永建元年的历史记载,展现了东汉中期皇权更迭后的政治震荡与权力格局的微妙调整,其中既有权贵博弈的延续,也有忠直之士的抗争,更暗藏着王朝治理的深层危机。
     权力洗牌中的新旧矛盾
     汉顺帝刘保即位后,首要任务是稳定政局。正月朝见阎太后、随后阎太后去世,标志着外戚阎氏集团的彻底退场,但权力真空迅速被新的力量填补。宦官孙程等“十九侯”因拥立之功封侯,却在年底因“争功”被遣送封地,这一看似矛盾的处理,实则暴露了皇权对宦官集团的复杂态度——既依赖其巩固统治,又忌惮其权势过盛。孙程封还印绶、亡归京师后又被恢复爵位,更凸显了宦官与皇权之间“共生又制衡”的畸形关系。
     与此同时,朝堂人事大调整持续进行。太傅冯石、太尉刘熹因“阿党权贵”被免,司徒李合罢官,新上任的桓焉、朱宠、朱伥等官员,既是顺帝巩固权力的象征,也反映出东汉中后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权力更替常态。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虽能清除旧势力,却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加剧了官僚集团的投机心态。
     忠直与奸佞的对抗:虞诩事件的象征意义
     司隶校尉虞诩的遭遇,是这一年最具戏剧性的政治事件。他弹劾权贵、对抗宦官张防,甚至以“不忍与防同朝”自系廷尉,其抗争精神与此前杨震的命运形成呼应,成为士大夫对抗黑暗势力的缩影。虞诩的胜利(最终张防被流放、自身官复原职),并非制度性的胜利,而是依赖于宦官孙程的支持和其子“举幡诉冤”的激烈行动,这恰恰说明:在东汉中后期的权力结构中,士大夫的正义诉求往往需要依附于权力博弈的偶然结果,而非正常的司法或行政程序。
     虞诩推荐左雄时提到的“白璧不可为,容容多后福”,更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颓靡风气——官员以“和稀泥”为明哲保身之道,以尽忠职守为“愚行”,这种集体性的道德滑坡,比具体的奸佞之徒更能侵蚀王朝的根基。
     边疆治理的短暂喘息与隐忧
     在边疆事务上,班勇平定车师六国、击败匈奴呼衍王,暂时稳定了西域局势,展现了东汉边疆政策中“以夷制夷”策略的有效性。他让车师后部王加特奴亲手斩杀匈奴单于之兄,刻意激化两者矛盾,虽属权谋之术,却也反映了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控制手段已趋成熟。
     然而,朔方以西障塞崩坏、鲜卑侵掠南匈奴,迫使朝廷调兵屯守中山北界,又暴露了边疆防御的长期隐患。东汉后期,随着内部政治腐败加剧,边疆军事资源的投入逐渐不足,鲜卑等部族的威胁将日益严重,成为王朝崩溃的外部诱因之一。
     历史的镜鉴:制度缺陷下的循环困局
     永建元年的种种事件,本质上是东汉“外戚宦官士大夫”三角博弈的延续。顺帝依靠宦官推翻外戚,却又试图限制宦官;士大夫既不满宦官专权,又需借助其力量对抗黑暗;边疆的暂时稳定难以掩盖内部治理的系统性失效。这种困局的根源,在于东汉皇权过度集中却缺乏有效制衡——当皇帝年幼或弱势时,权力必然被外戚或宦官窃取,而士大夫阶层虽有道德优势,却无制度化的力量与之抗衡,只能在“抗争失败依附”的循环中消耗自身。
     从更长远看,虞诩的孤勇、孙程的反复、班勇的战功,都只是王朝下坡路上的短暂波澜。当“容容多后福”成为官场共识,当正义的实现需要依赖极端手段,当边疆的安宁只能寄望于个别将领的能力,这个王朝的衰落已不可逆转。永建元年的历史,正是东汉中后期“治乱循环”的一个缩影,警示着权力失衡与道德沦丧对国家治理的致命伤害。
    喜欢。
  

第282章 汉纪四十三 孝顺皇帝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