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人朱伥等十多人,一同到鸿都门为太子申诉,证明太子没有过错。皇帝和身边的人对此十分担忧,于是派中常侍奉诏威胁群臣说:“父子本为一体,这是天性。出于大义割舍亲情,是为了天下。来历、祋讽等人不懂国家大典,却与一些小人一起喧哗闹事,表面上看似忠诚正直,实则内心希望日后能得到好处,这种掩饰邪恶、违背大义的行为,岂是侍奉君主的礼节!朝廷广开言路,所以暂且对你们宽容;如果执迷不悟,就会明正典刑。”进谏的大臣们听后都大惊失色。薛皓率先叩头说:“确实应该听从陛下的诏令。”来历愤怒地当庭质问薛皓:“刚才一起商议进谏时说的什么话,现在却又反悔?大臣乘坐朝廷的车马,处理国家大事,难道可以如此反复无常吗!”于是其他人渐渐各自起身离开。只有来历独自守在宫阙下,连续几天不肯离去。皇帝十分恼怒,尚书令陈忠与各位尚书一同弹劾来历等人,皇帝便罢免了来历兄弟的官职,削减他们的封国租税,还禁止来历的母亲武安公主进宫朝见。
其他地区变动与自然灾害
陇西郡治所重新迁回狄道。
烧当羌首领麻奴去世,他的弟弟犀苦继位。
庚申晦日,发生日食。
冬天十月,皇帝前往长安;十一月乙丑,返回洛阳。
这一年,京师及二十三个郡国发生地震,三十六个郡国遭遇洪水、雨雹灾害。
评论
延光三年的历史,是东汉王朝加速坠落的缩影。这一年,朝堂的黑暗达到顶峰,忠良遭害,奸佞当道,边疆动荡与宫廷内斗相互交织,尽显末世的混乱与悲凉。
忠臣之死:正义在权力碾压下的破碎
杨震之死是本年度最震撼的事件,它标志着朝堂最后一点良知的湮灭:
以死相谏的徒劳:作为“关西孔子”,杨震始终坚守儒家士大夫的底线,从弹劾王圣、樊丰的奢靡,到揭露伪造诏书的恶行,再到为赵腾鸣冤,他的每一次上疏都直指要害。但在安帝眼中,这些忠言成了“怨怼”,在樊丰等奸佞看来,更是必须铲除的障碍。杨震最终饮鸩自尽前的遗言——“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道尽了正直大臣在黑暗现实中的无力。
对忠良的极致羞辱:樊丰等人不仅害死杨震,还授意弘农太守“露棺道侧”,让其子孙服苦役,这种对死者的践踏,彻底撕碎了朝廷最后的道德遮羞布。当“名儒之死”沦为奸佞立威的工具,整个官僚体系的价值观已完全崩塌。
赵腾案的连锁反应:河间男子赵腾因上书言事被处死,杨震营救未果,这一事件堵住了底层民众的言路。“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的古训被抛诸脑后,朝廷用暴力压制异议,只剩下“道路讙哗”却无人敢言的死寂。
宫廷内斗:权力游戏中的人性泯灭
太子被废事件,暴露了外戚与宦官集团为专权不择手段的狰狞面目:
构陷太子的阴谋:王圣、江京、樊丰等人先杀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再“妄造虚无”构陷太子,本质是为了清除未来的威胁。年仅十岁的太子毫无反抗之力,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朝堂的集体失节:在废太子的朝议中,耿宝等外戚宦官“承旨”附和,唯有来历、桓焉、张皓等少数人据理力争。薛皓从“通谏”到“顿首认罪”的反转,折射出大多数官员在高压下的苟且——当说真话需要付出惨痛代价,沉默与妥协便成了生存本能。
对异议者的残酷打压:来历因坚持谏争被免官、削租、隔离母亲,这种“连坐式惩罚”彻底断绝了朝臣的谏诤勇气。皇帝用“显明刑书”威胁群臣,将“广开言路”的伪装撕得粉碎,朝堂沦为一言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边疆与民生:失控的恶性循环
内忧未平,外患又起,东汉的边疆与社会危机在这一年全面爆发:
匈奴降者的反叛:度辽将军耿夔的“征发烦剧”,逼反了本已归附的匈奴部落。阿族等人的叛乱虽被镇压,但“新降者皆怨恨”的现实,说明汉朝的边疆治理仍停留在“高压控制”的层面,缺乏真正的安抚与融合,民族矛盾只会越积越深。
鲜卑的持续侵扰:从玄菟到北境,鲜卑的寇掠愈发频繁,而朝廷应对乏力。边疆将领要么像耿夔那样“竭泽而渔”逼反降者,要么只能被动防御,北方防线在“镇压—反叛—再镇压”的循环中不断崩坏。
天灾与人祸的共振:二十三处地震、三十六大水雨雹,天灾的密集程度创下新高。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时代,这无疑是“上天示警”,但朝廷的回应却是“缮修不止”(为奸佞建宅)、“构陷太子”,天灾与人祸形成恶性循环,百姓在灾荒与苛政中无以为生。
权力结构的终极腐烂
这一年的种种乱象,指向一个核心:东汉的权力结构已彻底腐烂到根里:
外戚与宦官的深度绑定:耿宝(外戚)被任为大将军,与江京、樊丰(宦官)、王圣(乳母)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垄断朝政,肆意妄为,将国家公器变成私人谋利的工具。
皇帝的彻底失职:安帝对杨震的死无动于衷,对太子的冤屈视而不见,对天灾人祸麻木不仁,他的存在只是为奸佞提供了“借皇权作恶”的便利。当最高统治者沦为权力的傀儡,王朝便失去了自我修正的可能。
士人与朝廷的彻底决裂:杨震之死、来历被逐,让士人群体彻底心寒。周燮、冯良的“隐居不仕”不再是个体选择,而是士阶层对朝廷的集体抛弃——当朝堂容不下一个正直的人,这个王朝的气数也就尽了。
延光三年的历史,像一场不断加速的崩塌。忠良的鲜血、太子的眼泪、边疆的战火、百姓的哀嚎,共同奏响了东汉王朝的挽歌。这一年发生的一切,不仅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更是制度性腐败的必然。当一个王朝失去了“赏善罚恶”的基本准则,当权力可以肆意践踏正义与良知,它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喜欢。
第280章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