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8章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回来了?”戴良回答说:“我没见到叔度时,觉得自己没什么比不上他的;见到他之后,却感觉他高不可攀,难以捉摸,实在是深不可测啊。”陈蕃和同郡的周举常说:“一段时间不见黄生,心中就又会生出庸俗狭隘的念头。”太原的郭泰,年轻时游历汝南,先去拜访袁阆,没留宿就离开了;然后去见黄宪,住了好多天才回来。有人问郭泰原因,郭泰说:“袁阆的才德,就像小水洼,虽然清澈但容易舀干。黄宪却像千顷大湖,澄清也不见更清,搅浑也不见更浊,不可估量啊。”黄宪起初被推举为孝廉,又被公府征召。朋友劝他出仕,黄宪也不拒绝,只是到京师短暂停留,就回来了,最终也没成就什么官职,四十八岁时去世。
     范晔评论说:黄宪的言论和风度,没有流传下来。然而见过他的士人君子,无不佩服他的高深,去除自己的浅薄和狭隘,大概是因为他道德完备,以至于没有什么特别的德行可以称赞吧!我的曾祖穆侯认为:“黄宪处世温顺,道德高深,深浅难以衡量,清浊难以评判,如果能成为孔子的弟子,大概能达到差不多的境界吧!”
     评论
     延光元年的历史记录,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东汉中期政治、社会与民生的多重困境,其中既有权力失衡的加剧,也有少数清醒者的挣扎,更暗含着王朝衰败的必然逻辑。
     权力结构的彻底扭曲:私权碾压公权
     安帝时期的权力乱象在本年度达到新高度,核心表现为“私人亲信集团全面架空官僚体系”:
     女使伯荣的权倾朝野:作为乳母王圣之女,伯荣仅凭“中使”身份,就能让王侯、二千石官员“独拜车下”,沿途郡县为其修路备储、行贿仆从,甚至出现“伯荣之威重于陛下”的荒诞局面。这种“私权凌驾于皇权”的现象,本质是皇帝将个人情感置于国家治理之上,用“近臣代理”的方式放弃了执政责任。
     尚书台与三公的权责倒挂:陈忠尖锐指出“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三公沦为“背锅侠”(灾异发生就被追责罢免),而尚书台却“决事多违故典”,甚至“罪法无例,诋欺为先”。这种权力与责任的错配,导致官僚体系陷入“做实事者受罚,弄权者免责”的恶性循环,行政效率与公信力全面崩塌。
     忠言的彻底失效:陈忠的两次上疏堪称“泣血直谏”——既揭露伯荣干政引发天灾人祸,又痛斥尚书台破坏制度,但安帝“不省”的态度,标志着朝廷已失去自我纠错的能力。当最高统治者对“下逼上、臣干君”的乱象无动于衷,王朝的统治根基便已腐朽。
     边疆与民生的双重溃败:危机全面蔓延
     本年度的内外危机呈现“多点爆发、相互叠加”的态势:
     民族冲突的持续恶化:鲜卑从雁门、定襄寇掠到太原,控弦数万骑,杀郡守如家常便饭,北方防线形同虚设;羌乱虽因麻奴投降暂歇,但“饥困而降”的背后仍是深刻的民族矛盾,随时可能复燃。边疆的溃败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暴露了朝廷“重镇压、轻安抚”政策的彻底失败。
     天灾与人祸的共振:二十七次雨水、二十七次地震、蝗灾、水灾、火灾接连发生,青冀“淫雨漏河”、徐岱“海水盆溢”、兖豫“蝗蝝滋生”,百姓“不足”与府帑“虚匮”形成鲜明对比。而皇帝仍纵容伯荣“征役无度”,用民脂民膏满足私人贪欲,这种“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让底层民众失去了最后的生存希望。
     吏治败坏的典型案例: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因“纠发奸恶”遭假玺书陷害,险些丧命。这一事件揭示出官场“恶人诬告、司法失效”的黑暗现实——正直官员动辄得咎,而奸佞之徒却能肆意构陷,吏治已到了是非颠倒的地步。
     社会清流的微弱光芒:在绝望中坚守
     与朝堂的污浊形成对比的,是少数地方官员与士人保持的操守,成为乱世中的一丝亮色:
     王龚的治政典范:汝南太守王龚“政崇温和,好才爱士”,提拔袁阆、陈蕃,礼敬黄宪,用“温和”对抗苛政,以“爱士”聚拢人心。这种“以仁政化民”的实践,在酷吏横行的时代尤为可贵,也反衬出中央政策的残暴与短视。
     黄宪的人格魅力:出身贫贱的黄宪,以“渊乎似道”的品性折服荀淑、戴良、陈蕃等名士,甚至让倨傲的戴良自愧不如。他“不屈仕、不张扬”却成为“士之师表”,反映出乱世中人们对“道德标杆”的渴望——当制度与权力都已失效,唯有个体的人格力量能成为精神寄托。这种“清流文化”的兴起,既是对现实的无声抗议,也暗含着士阶层与朝廷的离心离德。
     历史的镜鉴:衰败的底层逻辑
     延光元年的乱象,本质是“权力失去制约+治理失去理念+社会失去共识”的必然结果:
     皇帝放弃“乾刚之位”,用私人亲信取代制度,导致“公权私有化”;
     边疆治理只靠军事镇压,忽视民生与民族和解,陷入“越打越乱”的死局;
     天灾本是整顿吏治的契机,却被用来推卸责任(罢免三公),错失改革窗口;
     士大夫要么被排挤(如杨震),要么只能在地方小范围践行理想(如王龚),无法形成改变全局的力量。
     当一个王朝同时失去“制度权威、治理能力、民心所向”,即便没有大规模叛乱,其衰落也已不可逆转。延光元年的种种乱象,不过是东汉王朝走向覆灭的“加速键”而已。
    喜欢。
  

第278章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