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5章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一年,京师和三十三个郡国发大水。
     十二月,永昌边境外掸国王雍曲调派使者来献乐和杂技艺人。
     戊辰日,司徒刘恺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了,还给他千石俸禄回家养老。
     辽西鲜卑首领乌伦、其至鞬带着手下向度辽将军邓遵投降。
     癸酉日,任命太常杨震为司徒。
     这一年,二十三个郡国发生地震。
     太后堂弟越骑校尉邓康,觉得太后掌权太久,家族太风光,就多次上书劝太后重视公室,减少自家权力,话说得很诚恳。但太后不听。邓康就称病不上朝,太后派人去问,派去的是邓康家以前的婢女,还自称“中大人”。邓康一听就火了,骂了她。这婢女气不过,回去跟太后说邓康装病还说坏话。太后大怒,免了邓康官职,让他回家,还把他从族谱除名。
     当初,当煎种饥五同部落大豪卢怱、忍良等一千多户留在允街,在汉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
     评论
     这段关于东汉安帝永宁元年的记载,集中展现了当时边疆治理的困境、朝廷内部的决策博弈与统治隐患。
     西域治理的战略分歧与现实困境
     西域问题是本年度的核心议题,其背后是东汉朝廷对边疆战略的深刻分歧:
     班勇的务实主张:班勇继承父志(班超为其父亲),驳斥了“闭玉门关绝西域”的消极论,提出“复敦煌营兵、置护西域副校尉、屯楼兰长史”的三层策略。他的核心逻辑是“以西域制匈奴”——通过有限驻军巩固前沿据点,既安抚鄯善等亲汉势力,又切断北匈奴对西域的控制,避免其“续其断臂”后反噬河西。这一主张兼顾了成本与效益,试图以最小投入维持西域格局。
     反对者的担忧:镡显、毛轸等人的质疑直指现实难题——西域“费难供”“不可保信”,担心驻军反成负担,甚至引火烧身。这种顾虑并非无据,此前羌乱已耗空府库,朝廷确实面临财政压力。
     决策的折中与后果:最终朝廷采纳班勇部分建议(复营兵、置副校尉),却未实施“屯楼兰”的关键一环,导致战略效果大打折扣。此后匈奴果然联合车师入寇,河西受困,印证了班勇“弃西域则边患更甚”的预判。这一事件暴露了东汉中期国力衰退下的战略收缩倾向——既想维持边疆影响力,又无力承担必要成本,陷入“守不可持续、弃更危险”的两难。
     民族矛盾的多线激化
     除西域外,其他边疆族群的冲突同样严峻:
     羌人叛乱持续发酵:沈氐羌寇张掖,当煎种羌乘虚袭金城,烧当、烧何种复寇张掖,反映出羌人部落对汉朝统治的持续反抗。护羌校尉马贤虽有战功,但“击而复叛”的循环说明单纯军事镇压难以根治问题,民族矛盾已深入骨髓。
     鲜卑态度的摇摆:辽西鲜卑乌伦、其至鞬降汉,与此前入寇的行为形成对比,体现出北方部族对汉朝的“降叛无常”,本质是双方实力消长与利益博弈的结果,边疆稳定缺乏长期基础。
     朝廷内部的权力博弈与制度隐忧
     外戚专权的加剧:邓太后从弟邓遵掌兵权,太后对堂弟邓康的严苛处理(因劝谏“崇公室、损私权”被免官、绝属籍),凸显出邓氏外戚对权力的垄断。邓康的谏言“宗门盛满”直指外戚干政的隐患,而太后的拒绝则预示着外戚集团与皇权的矛盾将进一步积累。
     官僚体系的僵化:司空李合被免、杨震接任司徒,人事变动背后可能隐含权力斗争;而“郡国二十三地震”“三十三大水”等灾异记载,在“天人感应”思想下,不仅是自然现象的记录,更被解读为对朝政失当的警示,加剧了统治合法性的动摇。
     社会治理的局部调整与深层问题
     礼制与继承的调整:立皇子保为太子、绍封诸王后裔,是巩固皇权传承的常规操作;司徒刘恺致仕后获“千石禄归养”,体现对大臣的优待,与此前袁敞被逼自杀形成对比,反映出官僚待遇的弹性空间受制于权力斗争。
     对外交流的插曲:永昌徼外掸国献乐及幻人,看似是“万国来朝”的点缀,实则是东汉对外影响力衰退期的罕见亮色,反衬出当时边疆总体收缩的格局。
     永宁元年的历史片段,是东汉中期统治危机的缩影:边疆战略的犹豫、民族矛盾的失控、外戚专权的加深、财政与军力的衰退,共同构成了“由盛转衰”的清晰轨迹。班勇的战略远见与朝廷的执行乏力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一个王朝在国力下行时的无奈——并非缺乏明智的策略,而是缺乏支撑策略的实力与魄力。这种“有心无力”的困境,将在后续岁月中不断放大,最终推动东汉走向崩溃。
    喜欢。
  

第275章 汉纪四十二 孝安皇帝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