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和右北平的胡人一千多人,去攻打代郡和上谷。
有个叫韩琮的汉人跟着匈奴南单于来朝见汉朝皇帝,回去后,他就忽悠南单于说:“关东发大水,老百姓都快饿死光了,可以去攻打他们。”单于居然信了他的话,就造反了。
秋天七月,海贼张伯路等人在沿海九个郡闹事,杀了不少郡守、县令、县长。朝廷派侍御史巴郡人庞雄督率州郡的军队去攻打,张伯路等人请求投降,可没过多久又聚众闹事。
九月,雁门的乌桓率众王无何允和鲜卑大人丘伦等人,还有南匈奴的骨都侯,合起来七千骑兵去攻打五原,和五原太守在高渠谷交战,汉朝军队被打得大败。
南单于在美稷把中郎将耿种给包围了。冬天十一月,让大司农陈国人何熙代理车骑将军的事务,中郎将庞雄做副手,率领五营和边境各郡的两万多士兵,又诏令辽东太守耿夔率领鲜卑和各郡的军队一起去攻打南单于。还让梁慬代理度辽将军的事务。庞雄、耿夔攻打南匈奴的薁鞬日逐王,把他打败了。
十二月辛酉,九个郡国发生地震。
乙亥,有彗星出现在天苑星座。
这一年,京城和四十一个郡国下雨成灾,并州、凉州发生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太后因为阴阳不调和,又老是打仗,就下诏说,年底犒赏、遣返卫士的时候,别搞那些娱乐表演了,把驱鬼的侲子人数也减少一半。
评论
永初二年至三年的东汉王朝,正经历着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岁月。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如同一幅饱含忧患的画卷,清晰地展现了帝国在军事、政治、民生等诸多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统治阶层在风雨飘摇中的应对与挣扎。
在军事领域,帝国的西部边疆烽火连天,羌患成为最棘手的难题。永初二年正月,邓骘率领的汉军在冀西遭遇钟羌突袭,损兵千余人,揭开了这一时期羌乱的序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梁慬在张掖、姑臧的军事胜利,他不仅大破羌军,更以安抚之策收降羌人豪帅三百余人,展现了军事打击与政治招抚相结合的有效边疆策略。然而,这种局部胜利未能扭转整体颓势。同年冬季,邓骘派遣任尚、司马钧与滇零羌军战于平襄,汉军大败,八千余名将士阵亡,羌人势力由此大振,朝廷几乎失去控制能力。到永初三年,羌患进一步蔓延,当煎、勒姐羌攻陷破羌县,钟羌攻占临洮县,甚至生擒陇西南部都尉,羌乱已对帝国西部构成致命威胁。
军事失利的背后,是帝国财政与民生的双重困境。连年的水旱灾害使百姓陷入饥困,御史中丞樊准的上疏真实反映了当时的严峻形势:“被灾之郡,百姓凋残,恐非赈给所能胜赡,虽有其名,终无其实。” 面对如此困境,樊准提出的减省宫廷用度、迁徙灾民至富庶地区、优先解决东部灾荒等建议,得到了邓太后的采纳。朝廷不仅将公田赋给贫民,更派遣樊准、吕仓分赴冀州、兖州赈灾,使流民得以喘息。这些举措虽属必要,但也暴露了帝国救灾体系的脆弱。当灾害规模超出局部赈济能力时,只能依赖迁徙灾民这种被动应对方式。
永初三年的局势更加恶化,京师洛阳出现 “民相食” 的惨剧,这无疑是对帝国统治的严峻考验。为缓解财政危机,朝廷不得不采取 “卖官鬻爵” 的权宜之计,允许吏民通过缴纳钱谷获得关内侯、虎贲郎等爵位或职位。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虽能解一时之急,却严重损害了官僚体系的公信力,为日后的政治腐败埋下隐患。
政治层面,邓太后的执政展现出一定的智慧与决断力。她不仅采纳樊准的救灾建议,更在亲录囚徒时发现并纠正了洛阳令制造的冤案,其察言观色、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冤案得以昭雪,甚至被时人附会为 “澍雨大降” 的祥瑞。然而,在处理官僚体系内部矛盾时,司徒鲁恭 “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门下耆旧或不蒙荐举” 的做法,反映出察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人情因素与制度缺陷,尽管鲁恭以 “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自辩,但仍难掩人才选拔中的不公问题。
边疆危机并非仅限于羌人,永初三年还爆发了匈奴、乌桓、鲜卑的联合叛乱。南单于在汉人韩琮的蛊惑下,误以为 “关东水潦,人民饥饿死尽” 而举兵反汉,与乌桓、鲜卑联军寇掠五原,大败汉军,并包围美稷城。朝廷不得不派遣何熙、庞雄、耿夔等将领率重兵征讨,虽取得局部胜利,但北方边疆的动荡已与西部羌乱形成呼应,使帝国陷入多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呈现出频发多发的特点:永初二年夏旱、六月四十大水风雹、十二月十二郡地震;永初三年虽无大规模灾害记录,但上年灾害的滞后影响集中爆发,导致 “京师及郡国四十一雨水,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频繁的自然灾害不仅加剧了民生困境,更被视为 “阴阳不和” 的征兆,影响着朝廷的施政决策,如邓太后下令 “岁终飨遣卫士勿设戏作乐,减逐疫侲子之半”,便是试图通过缩减礼仪用度来回应上天示警。
总体来看,永初二年至三年的东汉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历史节点。西部羌患的失控、北方边疆的叛乱、全国性的灾荒与饥荒、财政体系的崩溃,共同构成了帝国的生存危机。面对这些挑战,统治阶层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赈灾救民、军事征讨、政治调整等,但大多属于被动应对,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邓太后的个人能力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危机的恶化,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帝国制度层面的深层问题 如军事体制的僵化、财政体系的脆弱、救灾机制的缺失以及官僚制度的腐败。
喜欢。
第271章 汉纪四十一 孝安皇帝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