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0章 汉纪四十一 孝安皇帝上[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后面更精彩!
     壬午日,皇帝下诏书说:太仆、少府把黄门鼓吹的人员削减一些,去补充羽林士;那些马厩里的马,只要不是皇帝日常乘坐车辆所用的,喂养的食物都减少一半;各种正在进行的建造工程,只要不是用来供奉宗庙、陵园的,都先暂停。
     庚寅日,太傅张禹当了太尉,太常周章做了司空。
     大长秋郑众、中常侍蔡伦这些人,那可都是手握大权,掺和朝政。周章多次耿直发言,可太后压根不听他的。一开始呢,太后觉得平原王刘胜身体一直有病,就贪图殇帝还是个小娃娃,抱过来当自己儿子养着,然后就立殇帝为帝。结果殇帝挂了之后,大臣们觉得刘胜的病也不是啥好不了的绝症,都想立刘胜当皇帝。太后呢,因为之前没立刘胜,怕之后刘胜记恨报复,就把现在这位皇帝迎过来立了。周章一看,大家心里都不咋服这新皇帝啊,就偷偷计划着关闭宫门,把邓骘兄弟还有郑众、蔡伦都给干掉,再劫持尚书,把太后赶到南宫去,把现在这位皇帝封为偏远地方的王,然后拥立平原王刘胜当皇帝。计谋被发现后,冬季十一月丁亥日周章自杀。
     戊子这天,皇帝下令给司隶校尉以及冀州、并州的刺史,说:“老百姓被谣言吓到啦,都抛弃了老房子,拖家带口的,老的小的一起,在大路上狼狈不堪,穷困潦倒。你们各自赶紧督促手下的官员,亲自去给百姓讲明白:要是想回自己老家的,当地就给开个通行文书;要是不想回去,也别强求。”
     十二月乙卯日,朝廷让颍川太守张敏当上了司空。
     还下诏命令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带着五营以及各郡总共五万人的军队,驻扎在汉阳,防备羌人。
     这一年,有十八个郡国发生地震,四十一个地方发大水,二十八个地方刮大风、下冰雹。
     鲜卑的老大燕荔阳跑到京城来朝贺。太后赐给燕荔阳王的印绶,还有红色的车子,三匹马驾的车,让他住在乌桓校尉所在的宁城之下,开通了和胡人的贸易市场,还顺便建了南、北两座用来安置人质的馆舍。鲜卑一百二十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派人来当人质。
     评论
     永初元年,是东汉孝安皇帝在位的起始之年,这一年的历史记载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东汉中期政治体制的深层矛盾与边疆治理的严峻挑战。从朝廷中枢的权力博弈到边疆民族的冲突再起,从制度调整的尝试到天灾人祸的交织,这一年的诸多事件共同构成了东汉由盛转衰的历史注脚。
     在政治权力结构方面,邓氏外戚集团的崛起与谦退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景观。邓骘兄弟因定策拥立之功获封列侯,却通过五六次的坚决辞让展现出政治智慧。这种 “辞封” 行为既符合儒家 “谦德” 的伦理要求,又巧妙地规避了外戚专权的舆论风险,实则巩固了邓氏家族在朝堂的核心地位。然而,权力格局的失衡已初现端倪。太傅张禹、太尉徐防等三公虽获高位,却在实际政务中被边缘化,正如仲长统在《昌言》中所批判的 “光武矫枉过正,权力归尚书台,三公形同虚设”。这种权力架构的扭曲,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伏笔。周章谋反事件更是暴露了皇位继承背后的深刻裂痕,太后为维护自身权威而立幼主的决策,引发了朝堂内部的合法性危机,最终以周章自杀收场,凸显了外戚专权与官僚集团的尖锐矛盾。
     边疆治理的溃败是这一年最引人注目的危机。西域都护的撤销标志着东汉对西域经营的重大退缩,公卿大臣以 “花费没完没了” 为由放弃西域,反映出帝国财政的窘迫与战略视野的短视。这一决策不仅使东汉失去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更直接引发了羌人叛乱的连锁反应。烧当羌首领麻奴的反叛并非偶然,羌人被郡县官吏当作苦力使唤的遭遇,以及朝廷征调羌骑时的急促逼迫,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民族矛盾。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叛乱羌人 “持竹竿树枝为戈矛,背案板为盾牌” 的细节,既展现了羌人的困窘,更暴露了东汉地方军备的废弛。朝廷最终派遣邓骘、任尚率领五万大军屯守汉阳,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压迫的结构性问题,羌患自此成为困扰东汉数十年的边患。
     制度调整与天灾应对则体现了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与弹性。司徒鲁恭关于刑罚时令的建议被采纳,反映出儒家 “天人感应” 思想对司法制度的深刻影响,将刑罚执行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尝试,体现了古代治理的生态智慧。但在实际执行中,基层官吏 “十一月辄杀死罪” 的现象,暴露了制度条文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面对十八郡国地震、四十一大水、二十八风雹的严重天灾,朝廷采取削减黄门鼓吹、减少马匹饲料、暂停非急需工程等措施,展现了应急治理的初步应对能力。但这些措施多为权宜之计,未能触及灾荒频发背后的水利失修、土地兼并等根本问题。
     民族关系的另一面,是鲜卑部落的主动归附。燕荔阳朝贺获封、宁城互市开设,以及一百二十个鲜卑部落遣子为质,反映出东汉边疆政策中 “以夷制夷” 策略的局部成功。这种通过册封、贸易、质子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北部边疆,与西部羌人的叛乱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边疆治理中 “差异化策略” 的重要性。
     纵观永初元年的历史图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东汉中期的三大核心矛盾:外戚专权与官僚集团的权力斗争、中央集权与边疆民族的治理困境、传统制度与现实危机的调适难题。这一年的诸多决策与事件,如多米诺骨牌般引发了后续的连锁反应。西域失控导致丝绸之路中断,羌人叛乱加剧财政危机,外戚干政破坏政治平衡,天灾频发激化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累积,最终将东汉王朝推向了衰落的深渊。永初元年的历史启示我们,一个王朝的兴衰不仅取决于重大决策的得失,更在于能否构建起兼顾各方利益、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制度体系,能否在权力平衡、边疆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实现动态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喜欢。
  

第270章 汉纪四十一 孝安皇帝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