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皇帝知道邓贵人这么用心体贴,感叹说:“修养品德竟然要这么费心啊!”后来阴皇后失宠,邓贵人每次被皇帝召见,都借口生病推辞。当时皇帝好几个皇子都夭折了,邓贵人担心皇家后代不多,就多次挑选才人进献给皇帝,想让皇帝开心。阴皇后看到邓贵人的名声越来越好,心里那叫一个恨。有一次皇帝生病,特别严重,阴皇后就偷偷说:“要是我得势了,绝对不让邓家有一个人能活下来!”邓贵人听说了,哭着说:“我尽心尽力侍奉皇后,结果却不被她保佑。现在我不如跟着皇帝一起死,往上能报答皇帝的恩情,中间能解除家族的灾祸,往下也不让阴家落个像吕后把戚夫人变成人彘那样的骂名。”说完就要喝药自杀,宫女赵玉赶紧拦住她,还骗她说:“刚有使者来,说皇上的病已经好了。”邓贵人这才没喝药。第二天,皇帝的病果然好了。等到阴皇后被废,邓贵人还去求情,可惜没成功。皇帝想立邓贵人为皇后,邓贵人却装作病情加重,把自己关起来,坚决推辞。冬天十月辛卯日,皇帝下诏立邓贵人为皇后。邓贵人推辞不过,最后才即位。她当上皇后以后,下令禁止各郡国给自己进贡,每年过节啥的,只需要送点纸墨就行了。皇帝每次想给邓家的人封官加爵,邓皇后就苦苦哀求,特别谦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皇帝在位的时候,最高也不过是个虎贲中郎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丁酉日,司空巢堪被免职。
十一月癸卯日,任命大司农沛国人徐防为司空。徐防上疏说:“咱汉朝设立了十四个博士学科,还分甲乙等级来鼓励学生学习。我发现太学考试博士弟子的时候,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答题,不遵循师门的学说,还互相包庇,这就给那些想投机取巧的人开了方便之门。每次考试,大家就吵个不停,各种观点乱七八糟,互相指责。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又说‘我还能看到史书上存疑的地方。现在大家不按照经典的章句来,乱搞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把遵循老师的学说当成不对的,把自己瞎想的当成有道理,这是轻视学术啊,时间长了都成风气了,这可不符合朝廷选拔人才的本意。改正浅薄的风气,回归忠诚实在,这是夏、商、周三代一直遵循的道理;专心钻研根本,这是儒学最先倡导的。我觉得博士考试和甲乙等级的策试,应该按照他们师门的章句来出题,出五十道难题来考他们,解释得又多又好的就是上等,引用经典明确的就是好答案。要是不按照先师的学说,观点互相矛盾的,都要纠正过来,判定为错误。”皇帝听了他的建议。
这一年,第一次封大长秋郑众为鄛乡侯。
评论
永元十四年的历史记载,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了东汉时期政治、军事、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状况,其中蕴含的经验与教训。
在边疆治理方面,曹凤关于重建西海郡县、广设屯田的建议,体现了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他精准地看到了大、小榆谷的地理优势以及西海鱼盐之利对羌人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通过设立郡县、屯田等方式,从地理上隔绝羌胡联系,同时实现边疆粮食自给,减轻国家运输负担。这一构想兼顾了军事防御与经济发展,是稳定边疆的良策。可惜的是,由于后来永初年间羌人叛乱而被迫终止,这也反映出边疆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项战略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正确的规划,还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持续的执行力。
军事行动上,朝廷对巫蛮许圣等的征讨以及后续的迁徙安置,展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叛乱的强硬态度,同时也通过迁徙改变族群聚居格局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这种迁徙也可能引发新的民族矛盾,如何在平定叛乱后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宫廷内部的变故则暴露了封建皇权下的残酷斗争。阴皇后因妒忌失宠,最终被指控以巫蛊之道,落得废黜身亡、家族遭难的结局。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后宫争宠的激烈与残酷,也体现了古代 “巫蛊” 罪名的严重性,以及皇权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的绝对权威。而邓贵人的行为则形成了鲜明对比,她恭肃小心、克己待人、为帝分忧,展现出高超的处世智慧和品德修养,最终被立为皇后。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封建宫廷中,除了帝王的宠爱,个人的品德和智慧也是立足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班超的归乡请求及后续遭遇,让人看到了一位久居边疆的老将的思乡之情与家国情怀。他在西域经营多年,功勋卓着,却因年老思土而不得归,直到其妹上书求情才得以返回故土。这反映出古代边疆官员的艰辛与不易,以及朝廷在官员任免和更替上可能存在的滞后与疏忽。班超对任尚的告诫,“宽小过,总大纲”,蕴含着深刻的管理智慧,而任尚的不以为然最终导致边地失和,这警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应虚心听取经验之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方式。
邓绥(即后来的邓皇后)的种种表现,体现了传统美德在她身上的彰显。她孝顺友爱、喜爱读书、谦逊待人、为帝分忧,甚至在阴后失德时为之隐讳,在帝病时担忧继嗣问题而选进才人。这些行为不仅赢得了皇帝的赞赏,也为她后来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品德修养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徐防关于规范太学博士弟子策试的建议,强调依据家法章句,反对妄生穿凿,这反映了当时对儒学传承的重视,也体现了教育规范对于学术发展的重要性。而初封大长秋郑众为鄛乡侯,开启了宦官封侯的先例,这一事件对后来东汉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总的来说,永元十四年的历史事件,是东汉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的政治决策、军事行动、人物命运等,都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我们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喜欢。
第267章 汉纪四十 汉孝和皇帝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