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6章 汉纪四十 汉孝和皇帝下[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远地越过赐支河源头,跑到发羌那边住下。过了好久,迷唐病死,他儿子来投降,剩下的户数还不到几十。
     这一年荆州也是雨水不停。冬天十一月丙辰日,皇帝下诏说:“幽、并、凉州人口本来就少,边境的活儿又多又累,那些有本事的好官晋升的路还很窄。安抚外族,以人为本,边境郡人口十万以上的,每年推举一个孝廉;不满十万的,两年推举一个;五万以下的,三年推举一个。”这时候鲜卑来攻打右北平,还进了渔阳,不过被渔阳太守给揍回去了。
     戊辰日,司徒吕盖因为年纪大身体不好退休了。
     还有巫蛮的许圣,因为觉得郡里收税不公平,心里不爽就反了,辛卯日,攻打南郡。
     评论
     这段关于东汉永元十年至十三年的历史记载,展现了当时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与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风貌,其中诸多细节值得从现代视角审视:
     从自然灾害与应对来看,短短四年间,京师大水、五州雨水、秭归山崩等灾害频发,反映出古代社会对自然环境的脆弱应对能力。这些灾害虽未直接引发政权危机,但频繁的水患可能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间接影响了边疆军需与民生稳定,也为后续羌人叛乱等问题埋下隐患。
     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在羌人问题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迷唐部落的降而复叛,折射出中原王朝与游牧族群的博弈困境:一方面,王信、耿谭的招抚政策短期内见效,但汉朝在河桥的军事部署又引发羌人猜忌;另一方面,护羌校尉吴祉的强硬促迁政策,直接激化了矛盾。这种 “战与和” 的摇摆,暴露了边疆政策缺乏长远规划的弊端,也说明单纯依靠军事威慑或物质利诱难以实现长治久安。
     政治伦理与制度弹性的张力在刘恺让爵事件中显现。刘恺以父遗意为名让爵于弟,十年隐居不仕,最终因贾逵的谏言被朝廷认可。这一事件既体现了儒家 “礼让为国” 的伦理理想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也反映了封建制度在 “法理” 与 “人情” 间的平衡艺术 —— 朝廷既肯定了礼让精神,又以 “后不得以为比” 的诏令维护了制度权威,避免了伦理原则对行政秩序的过度冲击。
     民族政策的演变呈现出多元轨迹。南单于更迭与鲜卑寇边形成对比,说明北方草原族群的权力更替始终影响着汉王朝的边疆稳定。而汉和帝针对幽、并、凉州的孝廉举荐改革,以人口比例调整人才选拔标准,体现了 “因地制宜” 的治理智慧,试图通过扩大边疆士人上升通道来巩固统治,这种将 “抚接夷狄” 与 “人才本土化” 结合的思路,对现代民族地区治理仍有借鉴意义。
     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古代帝国治理的核心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性的博弈、儒家伦理与法律制度的张力、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这些矛盾的应对方式,既塑造了东汉中期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边疆治理、灾害应对与制度弹性的深刻启示。
    喜欢。
  

第266章 汉纪四十 汉孝和皇帝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