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0章 汉纪三十八 肃宗孝章皇帝上[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日,太傅赵熹去世。
     班超一心想彻底平定西域,就上疏请求增兵,他说:“我看到先帝想开拓西域,所以向北攻打匈奴,向西派遣使者出使各国,鄯善、于窴很快就归向教化。如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又愿意归附,他们想合力消灭龟兹,打通通往汉朝的道路。要是能拿下龟兹,那么西域还没归服的就只剩百分之一了。以前参与议论的人都说:‘拿下三十六国,就相当于斩断匈奴的右臂。现在西域各国,从太阳落山的地方开始,没有不归向教化的,无论大小都高高兴兴,进贡不断,只有焉耆、龟兹还没有服从。我之前和三十六个下属奉命出使极其偏远的地方,备尝艰难困苦,从独自坚守疏勒到现在已经五年了,我对胡人的情况很了解,问他们各个城郭的大小,他们都说依靠汉朝就像依靠上天一样。由此可见,葱岭可以打通,龟兹可以讨伐。现在应该封龟兹在汉朝做人质的王子白霸为龟兹国王,派几百步兵和骑兵护送他回去,再联合各国的兵力,几个月之内,就可以擒获龟兹王。用夷狄的力量去攻打夷狄,这是很妙的计策。我发现莎车、疏勒土地肥沃宽广,粮草非常充足,不像敦煌、鄯善之间那样。这样我们的军队不用耗费中原的物资,粮食就能自给自足。而且姑墨、温宿两国的国王,都是龟兹特别设立的,他们并非本地人,相互之间也很厌烦痛苦,按形势一定会有人投降。如果这两国投降,那么龟兹自然就会被攻破。希望陛下批准我的奏章,参考着去行事,如果真能成功,我就算死了也没有遗憾!我班超承蒙神灵保佑,只希望不要这么快倒下,能亲眼看到西域平定,到时候陛下举起祝颂长寿的酒杯,向祖庙献上功勋,把大喜之事宣告天下。”奏章呈上后,章帝知道他可以成功,就商议着给他派兵。平陵人徐干上疏,愿意投身去帮助班超,章帝任命徐干为代理司马,率领减刑的刑徒和自愿从军的人共一千人去投奔班超。此前,莎车以为汉朝不会出兵,就投降了龟兹,疏勒都尉番辰也反叛了。正好徐干赶到,班超就和徐干一起攻打番辰,把他打得大败,斩杀一千多人。班超想进攻龟兹,认为乌孙兵力强大,应该借助他们的力量,于是上奏说:“乌孙是大国,能拉弓打仗的有十万之多。所以汉武帝把公主嫁给乌孙王,到汉宣帝时终于发挥了乌孙的作用。现在可以派使者去招抚他们,和他们一起合力攻打。”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评论
     建初三年到五年的这段历史,像一部节奏紧凑的“治国连续剧”,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治理逻辑和人性故事。
     “能臣的逆袭与委屈”太真实了。耿恭守疏勒时是“战神级”存在,转头就因得罪马防被构陷下狱,完美诠释了“职场不粘锅太难”。而邓训叫停劳民伤财的漕运工程,改用驴车运输,既省钱又救命,这波“不唯上只唯实”的操作,堪称古代版“实事求是”的典范,证明解决问题的关键永远是“接地气”。
     皇室那点事儿从来绕不开“情与法”。马太后生前严防外戚封侯,去世后章帝还是给舅舅们封了爵,老太太那句“万年之日长恨矣”的遗言,像极了“终究没能按住跑偏的剧情”的无奈。不过章帝也算有分寸,让舅舅们“带薪退休”(以特进就第),既给了亲情面子,又没让他们掌实权,在“平衡术”上算是及格。
     文化领域搞了场“学术顶流峰会”。白虎观会议召集全天下大儒辩论《五经》异同,皇帝亲自当裁判,本质上是“统一思想纲领”的操作。就像现在搞学术研讨会定标准,目的是让意识形态有共识,班固、贾逵这些“文化大V”站台,更让这场会议成了东汉版“知识权威认证现场”。
     班超的“西域创业记”持续高能。上疏求兵时那句“以夷狄攻夷狄”,简直是古代“借力打力”的教科书,精准抓住了西域各国的矛盾点。徐干主动申请“加盟”,更说明他的计划有多吸引人——不用朝廷大出血,靠当地资源就能拓疆,这种“轻资产扩张”模式,放在今天也是商业奇才的思路。莎车、疏勒的反复叛乱,则提醒“创业路上没有一劳永逸”,得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皇帝的“人才观”也在升级。章帝下诏说“不能光看嘴皮子功夫,得看实际干活能力”,把直言进谏的人派去补地方官缺,这相当于现在“从理论派转向实践派”,避免了“空谈误国”。毕竟,治理国家最终拼的还是“解决问题的硬实力”。
     总的来说,这三年的核心是“在平衡中求发展”:对外既要平定叛乱、经营西域,又要避免过度消耗;对内既要照顾亲情、稳定朝堂,又要防外戚专权;文化上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吸纳不同意见。每个决策背后都是“利弊权衡”,这种在复杂局面中找最优解的智慧,哪怕放到今天,也依然有现实意义。
    喜欢。
  

第250章 汉纪三十八 肃宗孝章皇帝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