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7章 汉纪三十七 显宗孝明皇帝下[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走啊!”他们抱住班超的马腿,让他无法前行。班超也想实现自己原本的志向,于是又回到疏勒。此时疏勒已有两座城投降了龟兹,并且与尉头国联合起来。班超逮捕并斩杀了反叛的人,击败尉头国,杀死六百多人,疏勒再次安定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甲寅日,山阳、东平发生地震。
     东平王刘苍上奏了三件对国家有利的事情。章帝回信说:“近来官吏百姓上奏事情也有类似的说法,但我见识浅薄,有时觉得好像可行,又担心不可行,拿不定主意。得到大王您深刻的策略,我豁然开朗;我会思考您的好计谋,依次实行。特地赐给大王五百万钱。”后来章帝想为原陵、显节陵修建县邑,刘苍上疏劝谏说:“我看到光武皇帝亲身践行节俭,深知事情的始终,恳切地强调丧葬制度;孝明皇帝尽大孝不违背先帝遗愿,继承并奉行这些制度。谦逊的美德,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我认为修建园邑,是从强大的秦朝开始的。古时候,人们连坟墓都不想让它过于显眼,更何况是修筑外城、建立都城呢!这样做上违背先帝的圣心,下做没有益处的工程,白白耗费国家资财,惊扰百姓,这不是招来和气、祈求丰年的做法。陛下践行虞舜那样的至纯天性,追念祖先的深情,我实在担心两位先帝纯粹的美德不能永远流传。”章帝于是停止了这个计划。从此,朝廷每当有疑难的政事,就派使者通过驿站去咨询刘苍,刘苍都会尽心尽力地回答,他的建议都被采纳。秋天,八月庚寅日,有彗星出现在天市垣。
     当初,益州西部都尉广汉人郑纯,为官清正廉洁,教化在蛮夷中推行,当地的首领深受感动并心生仰慕,都献上珍宝归附汉朝;明帝为此设立永昌郡,任命郑纯为太守。郑纯在任十年后去世,后来的人不能安抚蛮夷。九月,哀牢王类牢杀死太守、县令反叛,攻打博南。
     阜陵王刘延多次心怀怨恨,有人告发刘延和他的儿子刘鲂图谋造反;章帝不忍心诛杀他们,冬天十一月,把刘延贬为阜陵侯,只享有一个县的食邑,并且不许他与官吏百姓交往。
     北匈奴的皋林温禺犊王率领部众回到涿邪山居住,南单于与边境郡县以及乌桓一起打败了他们。这一年,南匈奴发生大饥荒,章帝下诏赈济他们。
     评论
     这段记载展现了汉章帝即位初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状况,用现代视角来看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
     从施政风格来说,章帝一上台就面临“守成”与“革新”的平衡难题。面对持续的旱灾,鲍昱把问题指向冤狱和迁徙之弊,主张用宽仁政策调和社会矛盾,这体现了古代“天人感应”观念下对民生的重视。而关于是否延续对匈奴和西域的征战,杨终与牟融、鲍昱的争论,本质上是“要不要给前任政策纠错”的现实考量——杨终用秦朝因穷兵黩武而亡的例子警示,强调民生优先,最终说服了皇帝,可见当时决策者已意识到“政策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官场风气的转变也很关键。永平年间的严苛吏治到了章帝时期,被陈宠谏言“该松松弦”,主张“赏不僭,刑不滥”,这其实是在呼吁“人性化管理”,避免制度过于僵化严苛。章帝采纳后推行宽厚政策,算是顺应了社会对“宽松环境”的需求。
     军事上,耿恭坚守疏勒的事迹堪称“古代硬核生存实录”——孤军被困、凿井煮弩充饥,最后只剩13人返回玉门,这种绝境中的忠诚与坚韧,即便放在今天也足以让人震撼。而班超在西域的影响力更能说明“软实力”的重要性,疏勒、于窴百姓对他的挽留,印证了“民心比武力更重要”的道理。
     宗室与边疆问题则反映了王朝的常规挑战:东平王刘苍以“节俭”“民本”为由劝阻修建园邑,展现了清醒的政治智慧,成为皇帝的“智囊团”;而阜陵王的被贬和哀牢王的反叛,则说明内部的权力平衡和边疆治理始终是难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动荡。
     总的来说,建初元年的这段历史,其实是一幅“新君如何收拾旧局”的全景图——既要应对前任留下的政策惯性,又要解决当下的民生与矛盾,还要在稳定与改革中找平衡点,其中的治理逻辑,即便放在今天看也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喜欢。
  

第247章 汉纪三十七 显宗孝明皇帝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