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疲惫不堪,士兵死伤殆尽;他急忙入宫,辗转来到渐台,看到儿子侍中王睦正脱下官服准备逃跑,王邑大声呵斥他,让他回来,父子俩一起守护王莽。起义军进入殿中,听说王莽在渐台,就把渐台围了几百层。台上的人还和台下的人对射,箭射完了,就短兵相接。王邑父子、带足恽、王巡都战死了,王莽躲进内室。下午四五点的时候,起义军冲上渐台,苗欣、唐尊、王盛等人都死了。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东海人公宾就砍下王莽的头;士兵们争着分割王莽的尸体,像切肉一样把他切碎,为了争抢还互相厮杀,有几十人因此丧命。公宾就拿着王莽的头去见王宪。王宪自称是汉大将军,城里几十万士兵都归他指挥。他住进东宫,霸占王莽的后宫妃嫔,乘坐王莽的车马,穿戴王莽的衣服。初六,李松、邓晔进入长安,将军赵萌、申屠建也到了。他们因为王宪得到玉玺却不上交,还霸占很多宫女,又设立天子的鼓旗,就把王宪抓起来杀了。有人把王莽的头送到宛城,挂在集市上示众。老百姓都来击打他的头,还有人割下他的舌头吃了。
班固评论道:王莽最初凭借外戚身份起家,克制自己,努力做事来博取名声。等到身居高位,辅佐朝政时,也为国家辛勤操劳,按正道行事,难道他就是那种表面上追求仁义,实际行为却违背仁义的人吗?王莽本身不仁不义,却有奸佞邪恶的本事,又凭借四位父辈积累的权势,赶上汉朝中期衰落,皇位传承三次断绝,而太后寿命又长,成为他的依靠,所以他才能肆意施展奸计,酿成篡位的大祸。这么看来,这也是天时啊,不全是人力能造成的!等到他窃取皇位,南面称帝后,他统治下的国家颠覆的危险程度比夏桀、商纣时还严重,可王莽却安然自得,觉得自己就像黄帝、虞舜重生一样。于是他开始肆意妄为,施展威风和欺诈手段,毒害华夏大地,祸乱蔓延到蛮夷之地,还不满足他的欲望。因此,天下人都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朝廷内外都愤怒怨恨,远近各地一同起兵反抗。城池守不住,国家四分五裂,最终使得天下城邑变成废墟,百姓深受其害。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乱臣贼子,考察他们祸国殃民导致的失败,没有比王莽更严重的!以前秦朝焚烧《诗》《书》来树立自己的主张,王莽诵读《六艺》来粉饰自己的奸言,虽然方式不同,但结果都是走向灭亡。他们都是为圣王的出现扫除障碍罢了。
评论
这一段描绘了王莽政权覆灭的最后场景,可谓是众叛亲离、混乱不堪。王莽在面对各方起义军的攻势时,毫无有效对策,甚至寄希望于荒诞的“哭天求赦”,尽显其统治的无力与荒诞。他吝啬钱财,对待将领刻薄,导致军心离散,毫无斗志,充分暴露了其作为统治者的短视与狭隘。而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各方势力为争功、抢掠而混乱无序,王宪的种种僭越行为,也反映出当时局势的失控与人心的贪婪。王莽本人虽妄图以天命自欺,却仍无法改变覆灭的命运,其悲惨结局令人唏嘘,也昭示了其倒行逆施统治的必然下场。班固的评论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剖析了王莽篡权及败亡的原因,指出他虽前期有伪装,但本质奸佞,加之天时等因素促成其篡位,而篡位后的倒行逆施引发了民愤,最终导致身死国灭。王莽的一生,成为了历史上乱臣贼子的典型,警示着后人,失民心者失天下,任何违背正义与民意的统治都难以长久。
喜欢。
第202章 汉纪三十一 淮阳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