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7章 汉纪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者安置在县度,断绝了和他们的往来。等到汉成帝即位,罽宾国又派使者来进献贡品并谢罪。汉朝打算派使者护送他们的使者回去。杜钦劝王凤说:“以前的罽宾王阴末赴,本来是汉朝所立,后来却背叛汉朝。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恩德莫过于让他有自己的子民,而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抓捕杀害使者。罽宾国之所以不报恩,也不怕被诛杀,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离汉朝太远,汉朝的军队到不了。他们有求于汉朝时就言辞谦卑,没需求时就傲慢无礼,始终无法真正让他们归心顺服。中原王朝之所以厚待蛮夷,满足他们的要求,是怕他们和我们相邻而成为寇患。现在县度的险要地势,不是罽宾国能跨越的;他们表示仰慕汉朝,也不足以让西域安定;就算他们不归附,也不能威胁到西域的城郭。之前他们公然违背节义,恶行在西域暴露无遗,所以才和他们断绝往来;现在他们后悔而来,但派来的没有亲属、贵人,进献贡品的都是些做买卖的低贱之人,他们只是想通商贸易,借着进献的名义,所以才麻烦我们派使者把他们送到县度,我担心这样会被欺骗,名不副实。凡是派使者护送客人,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寇害。从皮山出发,往南还有四五个不属于汉朝的国家,派出一百多个侦察兵,分成五班在夜里敲击刁斗自卫,尚且还时常遭到侵扰抢劫。靠驴畜驮运粮食,还得依靠各国供应食物,才能维持生计。有的国家贫穷弱小,无法提供食物,有的国家凶悍狡黠,不肯供给,使者们虽然手持强大汉朝的符节,却在山谷中挨饿,乞讨也得不到食物,离开一二十天,人和牲畜就会被抛弃在旷野回不来。而且还要经过大头痛山、小头痛山,赤土、身热等山坡,让人浑身发热,脸色苍白,头痛呕吐,驴畜也是如此。又有三池盘、石阪道,狭窄的地方只有一尺六七寸宽,长的地方有三十里,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行人骑马或步行都得相互扶持,用绳索牵引,走两千多里才能到达县度。牲畜掉下去,没到半山谷就会摔得粉碎;人掉下去,根本没办法相互照顾;沿途的艰难险阻和危害,说都说不完。圣明的君主划分九州,制定五服制度,致力于使国内昌盛,不追求对外扩张;现在派使者秉承皇帝的命令,护送蛮夷的商人,让众多官吏士卒受苦,跋涉在危险艰难的道路上,使我们所依赖的力量疲惫,去做这些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事,这可不是长久之计。使者既然已经接受了使命,可以送到皮山就回来。”于是王凤把杜钦的话报告给汉成帝,汉成帝听从了杜钦的建议。罽宾国实际上是贪图汉朝的赏赐和贸易利益,他们的使者几年才来一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评论
     河平三年到四年,西汉王朝在多个方面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这些事件深刻反映出当时王朝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在皇室与诸侯方面,楚王刘嚣因品行获褒奖,体现朝廷对诸侯品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皇室宗亲关系。但楚孝王刘嚣的去世,也为楚国局势带来变数,反映出诸侯传承对地方稳定的潜在影响。
     自然灾异频繁,犍为地震、黄河再决口,给百姓生活与国家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尽管朝廷积极治理,如派王延世等多次治河,但仍暴露出当时对自然灾害应对的局限性,凸显出自然灾害对王朝根基的持续冲击。
     在文化领域,汉成帝大力搜求遗书并组织校对,推动文化整理工作,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展现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然而,这一举措在王朝诸多复杂事务交织的背景下,能否真正有效实施并发挥长远作用,面临诸多考验。
     政治层面,丞相王商与王凤的矛盾激化,王凤利用各种手段打压王商,最终王商被免官致死,其家族势力也被削弱。这一事件凸显出王氏家族权力膨胀,对朝廷正常政治秩序造成严重干扰,也反映出汉成帝在处理权臣与朝政关系时的无奈与无力,皇权受到权臣的挑战。
     外交上,对于罽宾国的反复无常,杜钦对局势的分析极为透彻,从罽宾国的态度、地理险阻以及汉朝自身利益等多方面考量,建议谨慎对待,汉成帝最终采纳。这表明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汉朝能够基于实际情况做出相对明智的决策,注重权衡利弊,以维护国家利益。但也反映出汉朝在西域地区维持稳定关系的艰难,以及在处理与远方国家关系时面临的复杂局面。
    喜欢。
  

第147章 汉纪二十二 孝成皇帝上之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