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6章 汉纪二十 孝元皇帝上[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易经》说:‘发布重大号令,要像出汗一样,意思是号令就像汗水,一旦流出就收不回来。现在发布的好政令没过多久就改变,这就是收回成命;任用贤能之人不到三十天就辞退,这就像转动石头一样轻易改变。《论语》说:‘看到不好的行为,就像把手伸进热水中一样赶紧避开。现在丞相府和御史府多次上奏说奸佞谄媚之人不应该在位,然而这些人多年都没有被赶走。所以发布政令像收回汗水一样随意改变,任用贤能之人像转动石头一样轻易变动,除去奸佞之人却像拔山一样困难,像这样,还指望阴阳调和,不也太难了吗!因此,那些小人看到机会,就粉饰文辞,花言巧语恶意诋毁,流言蜚语在民间四处传播。所以《诗经》说:‘我忧心忡忡,被一群小人怨恨,小人成群结队,确实让人愤怒。从前孔子和颜渊、子贡相互称赞,却不结党;禹、稷和皋陶相互举荐,却不拉帮结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心为国家,没有邪念。现在奸佞之人和贤臣同处朝廷,结党谋划,违背善道,依附邪恶,相互勾结,多次说些耸人听闻的话,想要动摇陛下的心意,如果陛下不小心听信他们,这就是天地事先发出警告,灾异现象不断出现的原因。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没有不经过诛杀奸邪而实现国家大治的,所以舜有流放共工等四人的惩罚,孔子在两观之下诛杀少正卯,这样之后圣人的教化才能推行。如今以陛下的圣明,若能真诚地深思天地的心意,研究《否》《泰》两卦的道理,借鉴周朝、唐朝兴盛的做法,吸取秦朝、鲁国衰亡的教训,考察祥瑞带来的福分,反省灾异引发的祸患,以此来衡量当今的变化,远离奸佞邪恶之徒,解散阴险不正的团伙,堵塞奸邪之人的门路,广开正直之士的晋升之路,果断决策,明辨是非,那么各种灾异就会消失,众多祥瑞就会降临,这是国家太平的基础,是万世的利益啊。”石显看到这份奏章,更加与许氏、史氏勾结,怨恨刘更生等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年,夏天寒冷,太阳暗淡无光,石显以及许氏、史氏家族的人都说这是周堪、张猛掌权造成的灾祸。汉元帝内心看重周堪,但又担心众人不断诋毁的影响,不知道该相信谁。当时长安令杨兴因为有才能而受到宠幸,他常常称赞周堪,汉元帝想让他帮忙,就召见他询问:“朝廷大臣们意见不合,认为周堪不适合担任光禄勋,这是为什么呢?”杨兴是个投机取巧的人,他觉得汉元帝怀疑周堪,就顺着汉元帝的意思说:“周堪不仅在朝廷中不适合任职,在他家乡所在的州里也不适合!我看到众人听说周堪和刘更生等人谋划诋毁皇室亲戚,都认为他们应该被诛杀;所以我之前上书说不能诛杀伤害周堪,是为国家保留恩德。”汉元帝说:“那这是什么罪要诛杀呢?现在应该怎么办?”杨兴说:“我认为可以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封三百户食邑,但不要让他掌管事务。这样圣明的君主既不失去对老师的恩情,这也是最好的办法。”汉元帝于是对周堪产生了怀疑。
     评论
     汉元帝永光元年,西汉王朝的诸多现象揭示出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与潜在危机。
     从皇帝与大臣的互动来看,汉元帝在面对大臣谏言时,有时能听取合理建议,如接受薛广德的劝谏停止打猎回宫,以及听从张猛建议从桥上过避免危险,这体现出他对大臣意见并非完全无视。然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他却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对于周堪、张猛等贤臣,他内心虽看重,却因石显等人的诋毁和众人的言论而摇摆不定,缺乏坚定支持贤臣的决心。
     朝堂之上,石显等奸佞之臣与周堪、刘更生等正直之士的斗争激烈。石显为排除异己,多次诋毁周堪等人,而刘更生为保护贤臣,上书详细阐述治乱兴衰与用人的关系,言辞恳切地希望汉元帝能明辨忠奸,远离奸佞。但石显看到奏章后,变本加厉地与许氏、史氏勾结,进一步打压正直之士,使得朝堂风气愈发恶劣。同时,像杨兴这样投机取巧的官员,为迎合皇帝心意,歪曲事实,误导皇帝对贤臣的判断,更助长了奸佞之风。
     经济民生方面,这一年自然灾害频发,先是桑树被冻死,后又下霜冻死庄稼,导致天下大饥荒。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因灾异请求退休,虽有以灾异自请退位的惯例因素,但也反映出他们对当时局势的无奈以及朝廷在应对灾害上的无力。
     综合来看,永光元年的西汉王朝,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奸佞当道,皇帝又缺乏果断决策能力,再加上自然灾害对民生的冲击,使得王朝发展面临重重困境。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西汉王朝的稳定与繁荣,西汉的衰落之势已逐渐显现。这也为后世统治者敲响警钟,用人唯贤、明辨忠奸以及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对国家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喜欢。
  

第136章 汉纪二十 孝元皇帝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