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3章 汉纪十六 孝昭皇帝下[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霍光让昌邑王起身,跪拜接受诏令,昌邑王说:“我听说‘天下要是有七个敢于谏诤的大臣,就算君主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霍光说:“皇太后已经下诏把你废掉了,你还怎么能自称天子!”说着就拉着他的手,解开他身上系玺印的丝带,把玺印献给太后,扶着昌邑王下殿,走出金马门,大臣们跟在后面相送。昌邑王面向西边拜了拜说:“我愚蠢糊涂,没有能力承担汉朝的大事!”说完起身,坐上皇帝的副车,大将军霍光把他送到昌邑王的官邸。霍光道歉说:“大王您的行为是自己与上天断绝了关系,我宁愿对不起您,也不敢对不起国家!希望大王您自己保重,我以后不会再在您身边侍奉了。”说完,霍光流着泪离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臣们上奏说:“古时候被废黜流放的人,都被安置在远方,不让他们参与政事。请把昌邑王刘贺流放到汉中的房陵县。”太后下诏让刘贺回到昌邑,赐给他两千户的汤沐邑,原来昌邑王家的财物也都给了他;还有昌邑哀王的四个女儿,每人赐给一千户的汤沐邑;昌邑国被废除,改为山阳郡。
     昌邑国的群臣因为在封国时没有举报昌邑王的罪过,让朝廷都不知道这些事,而且也没能辅佐引导他,导致昌邑王犯下大错,都被关进监狱,其中二百多人被处死。只有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因为忠诚正直,多次劝谏昌邑王改正错误,得以减免死罪,被剃光头发,罚去做修筑城墙的苦役。昌邑王的老师王式也被关进监狱,按罪当死,负责审理案件的使者责问他说:“老师您为什么没有进谏的奏章呢?”王式回答说:“我每天都用《诗经》三百零五篇教导大王,对于那些讲忠臣、孝子的篇章,我没有不反复给大王诵读的。对于那些导致国家危亡、行为失道的君主的事迹,我也没有不流着泪给大王详细讲述的。我用《诗经》三百零五篇来劝谏大王,所以就没有写谏书。”使者把这话报告上去,王式也被减免死罪。
     评论
     这一段历史生动地展现了西汉宫廷因昌邑王的昏庸而引发的一场重大权力变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教训。
     从昌邑王的角度看,他在即位后的短短二十七天内,做出了一系列荒诞不经、违背礼仪和制度的行为,完全没有履行好皇帝的职责。他的这些举动不仅显示出个人品德和能力的严重缺失,更反映出当时宫廷教育和对诸侯王约束机制的不足。他从小在封国养成的不良习性,在登上皇位后毫无收敛,肆意妄为,对国家政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霍光等大臣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面对昌邑王的胡作非为,从维护汉室江山稳定和祖宗基业的角度出发,果断采取行动。霍光联合群臣向太后奏明昌邑王的罪行,并最终成功废黜他,展现出了在特殊政治形势下大臣们的担当和决断力。这也表明在封建王朝中,当君主严重威胁到国家利益时,统治阶层内部会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来纠正错误的权力安排。
     太后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决策作用。她依据大臣们的奏请,顺应形势下诏废黜昌邑王,维护了皇室的尊严和朝廷的纲纪。同时,对于昌邑王及其相关人员的处置,既体现了对昌邑王行为的惩戒,也显示出一定的仁慈,如让刘贺回到昌邑并赐予财物等。
     而昌邑群臣的遭遇也反映出封建政治的残酷性,他们因未能尽到辅佐和谏言的职责而受到严惩。王式以《诗经》谏王的说法虽获认可从而减免死罪,但也侧面反映出当时臣子进谏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对经学的重视。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贤明的统治者,同时,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监督机制对于防止权力滥用至关重要。在封建王朝的权力结构中,各方势力相互制约与平衡,对于维护统治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为我们研究古代宫廷政治、君臣关系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喜欢。
  

第113章 汉纪十六 孝昭皇帝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