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7章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国家的根本。现在让百姓缴纳粮食获得爵位,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献上一匹战马的功效相比,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主所掌控的,从嘴里说出来就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里不会匮乏。得到高爵位和免除罪行,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让天下人都向边境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免除罪行,不出三年,边境的粮食肯定就多了。”汉文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下令百姓向边境缴纳粮食,根据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
     晁错又上奏说:“皇上您让天下人缴纳粮食到边境来封爵,这是很大的恩惠。我担心边境士卒的粮食不够用,把天下的粮食大量调运过去。如果边境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就可以让百姓把粮食缴纳到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就可以适时地赦免罪犯,并且不再向农民征收租税。这样,皇上的恩泽就能遍及万民,百姓会更加努力务农,生活富足安乐。”
     汉文帝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致力于根本。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可田野并没有更多地被开垦,年景一旦不好,百姓就面带饥色;这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不多,官吏也没有更加努力。我的诏书多次下达,每年都鼓励百姓种树,可成效却不显着,这是官吏执行我的诏令不勤勉,对百姓的劝勉也不明确。况且我们的农民非常辛苦,官吏却不体谅,这怎么能让农业生产取得成效呢!今年就赐给农民一半的租税。”
     公元前167年,甲戌年,春天二月甲寅日,汉文帝下诏说:“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来提供祭祀用的谷物;皇后亲自采桑,来提供祭祀穿的礼服。要把相关礼仪准备好!”
     当初,秦朝的祝官有一种秘祝的制度,一旦出现灾祸吉祥的事情,就把过错推给下面的人。这年夏天,汉文帝下诏说:“我听说,按照天道,灾祸是由怨恨引起,福气是由德行产生,百官的过错,应该由我来承担。现在秘祝之官把过错推给下面的人,来彰显我的不德,我很不认同。把这个制度废除掉!”
     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当受刑,朝廷下诏将他逮捕,押解到长安。他的小女儿缇萦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现在因犯法应当受刑。我伤心的是,人死了不能复生,受刑致残后也不能再复原,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我愿意自己没入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的刑罚之罪,让他能够有机会改过自新。”
     围绕汉文帝时期晁错的建言及文帝举措展开,内容兼具政治智慧与历史启示:
     晁错的政治远见与治国思想
     边防与移民政策的系统性:晁错提出的边境移民策略,将军事防御与民生建设结合。如规划城邑、配置基础设施、建立社会组织(伍、里、连、邑的编制),既增强边防力量,又通过“先安其居、后固其心”的方式,让百姓扎根边境,体现对长期治理的考量。这种“寓兵于农”的思路,比单纯军事屯戍更具可持续性。
     重农抑商与粮食安全的深刻洞察:他对农业与商业的分析切中时弊。指出商人“不耕不织却富甲一方”,农民“终年劳苦却濒临破产”,揭示社会资源分配失衡问题。提出“贵五谷而轻金玉”,以粮食作为封爵、赎罪的手段,既调动富人献粮积极性,又减轻贫民赋税,通过经济杠杆强化农业根本地位,堪称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典范。
     政策执行的务实考量:晁错强调“得人”与“治法”结合,如移民需“良吏管理”,边防需“训练有素”,避免政策流于形式。其主张既立足现实(如预判匈奴冬季南下),又注重长远规划(分阶段充实边境与郡县粮食储备),展现务实的治国逻辑。
     汉文帝的治国举措与君主风范
     纳谏如流与政策执行力:文帝对晁错的建议多次采纳,从边境移民到重农政策,再到废除秘祝制度,体现君主对治国良策的开放态度。尤其在粮食政策上,通过“入粟拜爵”调动社会资源,快速充实储备,显示政策落地的效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民本思想与自我反思:文帝下诏“亲率农耕”“减租一半”,以实际行动倡导重农;废除秘祝制度,主动承担“百官过错”,打破“君权无过”的传统思维,展现对民生的关怀与君主的责任意识。这种“以德化民”的执政理念,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
     制度革新的进步性:废除关卡通行凭证,促进商业流通;废除连坐式的秘祝制度,体现对法治与人权的初步觉醒,相比秦代苛政更具人文关怀,反映汉代治国理念的演进。
     历史事件的现实映射
     经济政策的辩证启示:晁错指出“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揭示民生基础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当下社会治理中,保障底层民众基本需求仍是稳定之基,其“损有余补不足”的思路,对调节贫富差距有借鉴意义。
     边防与民生的平衡智慧:古代边境移民需“先备器物、后安人心”,现代区域开发亦需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才能吸引人口、巩固发展,体现治理中“硬件”与“软件”并重的原则。
     人才与制度的协同作用:晁错强调“贤能为吏”“训练有素”,说明政策效果不仅依赖制度设计,更需执行层面的人才支撑。这对现代管理中“选贤与能”“强化培训”具有启示。
     局限性与历史语境
     时代局限下的阶级性:晁错重农的核心是“固君权、稳统治”,而非完全为农民福祉,其“入粟拜爵”本质是让富人通过经济手段获取政治地位,对底层民众的实际帮助有限。
     军事策略的理想化倾向:他预判匈奴“今年冬南下”并主张“狠击一次以立威”,但未充分考虑汉匈实力对比与战争风险,后续汉武帝时期的长期战争也证明,单纯军事手段难以彻底解决边患,需结合外交、经济等多元策略。
     晁错与汉文帝的互动,展现汉代治国思想的演进,既有对农耕文明根本的坚守,也有对制度弊端的革新。其蕴含的“以民为本”“务实革新”等理念,穿越千年仍具借鉴价值,而历史局限性也提醒后人,治国需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求平衡,兼顾长远规划与当下民生。
    喜欢。
  

第67章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