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祝贺,不屠杀城中百姓,不搞偷袭,不留下军队长期驻守,战争不超过预定时间,所以混乱国家的百姓喜欢他的政策,不安于自己君主统治的人,都盼着他到来。”临武君说:“说得好。”
陈嚣问荀子说:“先生谈论兵法,常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就是爱护人,义就是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大凡用兵,不就是为了争夺利益吗?”荀子说:“这不是你能理解的。那些仁人爱护人,正因为爱护人,所以厌恶别人去伤害人;义就是遵循道理,正因为遵循道理,所以厌恶别人去扰乱社会。用兵,是为了禁止暴行、消除祸害,不是为了争夺利益。”
这一年,燕孝王去世,儿子燕王喜继位。
周朝的百姓向东逃亡。秦国拿走周朝的宝器,把西周公迁到了狐聚。
楚国把鲁国迁到莒地,并夺取了鲁国的土地。
昭襄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丁未年,秦国攻打魏国,夺取了吴城。韩王到秦国朝拜。魏国全国听从秦国的命令。
昭襄王五十四年,公元前253年,戊申年,昭襄王在雍地郊外祭祀上帝。楚国迁都到巨阳。
昭襄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52年,己酉年,卫怀君到魏国朝拜,魏国人把他抓起来杀了,改立他的弟弟为君,就是元君。元君是魏国的女婿。
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庚戌年,秋天,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尊唐八子为唐太后,立子楚为太子。赵国把子楚的妻子和儿子送回秦国。韩王穿着丧服来吊唁祭祀。
燕王喜派栗腹去赵国交好,还拿五百金给赵王置办酒席。栗腹回来后对燕王说:“赵国的壮年人都死在长平之战了,他们的孤儿还没长大,可以攻打赵国。”
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闲询问,乐闲回答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百姓都熟悉军事,不能攻打。”燕王说:“我用五倍的兵力去打他们。”乐闲还是说:“不行。”燕王生气了。大臣们都觉得可以攻打,于是燕王就派出两千辆战车,让栗腹率领攻打鄗城,卿秦攻打代地。将渠说:“跟人家互通关卡、订立盟约,还拿五百金给人家赵王置办酒席,使者一回来就攻打人家,这太不吉利了,军队肯定不会成功。”
燕王不听,还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跟着。将渠拉着燕王的绶带劝阻,燕王用脚踢他。将渠哭着说:“我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王您啊!”燕国军队到了宋子,赵国派廉颇领军迎击,在鄗城打败了栗腹,在代地打败了卿秦和乐乘,追击了五百多里,于是包围了燕国。燕国人请求讲和,赵国人说:“必须让将渠来主持讲和。”燕王就任命将渠为相国去讲和,赵国的军队这才解围离去。
这一年,赵国的平原君去世。
评论
这段文本以荀子论兵为核心,兼叙战国末期多国政治军事事件,将儒家军事思想与乱世纷争的现实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折射出深刻的政治智慧与历史洞见:
仁义为本的军事哲学: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超越功利的战争观:荀子将“仁义”作为军事的终极价值,批判齐、魏、秦的军队为“干赏蹈利之兵”。齐国以斩首赏金激励士兵,导致军队如“飞鸟”般缺乏凝聚力;魏国武卒选拔严苛却难以为继;秦国靠严刑峻法与军功爵制强军,虽能四世称雄,却背离“仁义”本质。在荀子看来,这些“盗兵”终究敌不过以礼义教化、民心归附为根基的“王者之兵”,体现了儒家对战争正义性的执着追求。
矛盾与局限: 然而,战国乱世弱肉强食的现实中,“仁义之兵”更像是乌托邦式的构想。秦国凭借法家的实用主义横扫六国,印证了荀子思想在当时的“不合时宜”。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恰恰揭示了战争伦理在极端环境下的困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系统化的治军理论:道德与策略的融合
将领素养的多维要求:荀子提出的“六术五权三至”,构建了全面的军事指挥体系。“六术”强调战术执行(如政令威严、赏罚必信);“五权”注重战略思维(如忌轻敌冒进);“三至”则以“保民”为最高原则,赋予将领抗命的道德正当性。这种将儒家“仁政”思想融入军事策略的做法,为后世军事伦理提供了重要参照。
人道主义军制的突破:“不杀老弱,不猎禾稼”“诛乱百姓者”等军制主张,将战争目标限定为维护正义,而非单纯的领土掠夺。这种对平民生命财产的保护,以及对战争行为的道德约束,超越了同时代的军事理念。
历史叙事中的政治隐喻
秦的崛起与隐患:文本中秦国频繁的军事行动(如取周宝器、伐魏)展现其崛起之势,但荀子对秦制“酷烈”的批判,暗喻其统治根基的脆弱性。这种矛盾预示了秦朝因暴政速亡的命运,体现了《资治通鉴》“以史为鉴”的编纂意图。
燕赵之战的警示:燕王喜背信弃义攻赵却遭惨败,不仅印证了荀子“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的论断,也揭示了战争中“信义”的重要性。赵国廉颇的胜利,侧面证明了“其民习兵”的军事传统与将领素养的价值。
思想价值与现实启示
思想的前瞻性:荀子的军事思想虽未在战国实践中占据主流,但其强调的“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将领需兼具道德与谋略”等观点,为后世提供了超越权谋的军事伦理范式。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其“仁义之兵”理念可转化为对战争合法性与人道主义的重视;“六术五权三至”的治军智慧,对领导力培养与团队管理仍具借鉴价值。
这段文本通过荀子论兵与历史事件的交织,既展现了儒家军事思想的深邃,也如实记录了乱世中政治博弈的残酷,其对道德与功利、理想与现实的探讨,至今仍发人深省。
喜欢。
第26章 秦纪一 昭襄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