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章 周纪五 赧王下[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比得上他。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赵奢并不觉得他真的厉害。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可赵括却把它说得很轻松。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带兵,毁掉赵军的肯定是他。”
     等到赵括要出发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能任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当初我侍奉他父亲,他父亲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食给士兵吃,这样的人有几十位;他结交的朋友有上百位;大王和宗室赏赐的东西,他都全部分给军中官吏和士大夫;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一旦做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拜见,军吏们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银绸缎,他都拿回家藏起来,每天还留意哪里有合适的田地房产,就买下来。大王您觉得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心思完全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赵王说:“你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母接着说:“如果赵括有不称职的地方,我请求不要牵连我治罪!”赵王答应了她。
     秦王听说赵括当了赵军将领,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王龁为副将,还下令军中:“有谁敢泄露武安君为将的消息,斩首!”赵括到了军中,把原来的规章制度全都改了,还更换了军中官吏,然后出兵攻打秦军。武安君假装战败逃跑,却布置了两支奇兵准备突袭赵军。赵括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前,秦军营垒坚固,赵军攻不进去。这时,秦军两万五千人的奇兵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又有五千骑兵把赵军的营垒也截断了。赵军被分成两部分,粮道也被切断。武安君派出轻装部队攻击赵军,赵军交战不利,就修筑营垒坚守,等待救援。
     秦王听说赵军粮道被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派到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和粮食。齐国、楚国派兵救赵国。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就像屏障一样,就好比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楚两国。救赵国这件事,就像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焦的锅一样紧急。而且救赵国是高尚的义举;击退秦军,可以彰显名声;用义举拯救即将灭亡的国家,用威势击退强大的秦国。不做这些,却吝惜粮食,这对国家的长远考虑来说,实在是大错特错!”齐王不听。九月,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都暗中相互残杀来吃。赵军急于攻打秦军营垒,想分成四队突围,冲了四五次,都没能冲出去。赵括亲自率领精锐士兵与秦军拼杀,被秦军射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武安君说:“秦国已经拿下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意归秦国,所以归附了赵国。赵军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恐怕会出乱子。”于是用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只放了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回赵国。前后赵国士兵被杀被俘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大为震惊。
     评论
     这段主要讲述了战国后期秦赵等国的政治军事博弈,涵盖长平之战等关键历史事件,从中可窥见战国末期的权谋智慧与历史悲剧。
     一、政治博弈中的决策逻辑:利益与短视的交锋
     赵国接收上党:贪婪与危机的交织
     韩国上党守冯亭以“嫁祸于赵”为计,将上党十七城献赵。赵王与平阳君、平原君的争议,暴露出决策层对“无故之利”的不同认知——平阳君识破“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的阴谋,平原君却贪图土地,最终赵王选择接收,直接引发秦赵长平之战。这一决策凸显了战国时期诸侯在利益面前的短视,也为赵国覆灭埋下伏笔。
     齐国拒援赵国:唇亡齿寒的短视悲剧
     长平之战中,赵军缺粮向齐求粟,齐王因吝啬粮食拒绝。周子以“唇亡齿寒”警示:“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但齐王无视赵为齐楚“扞蔽”的战略价值,最终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东方,齐国亦难逃覆亡。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战国末期六国因各自私利而割裂合纵,最终被秦各个击破的必然性。
     二、军事谋略与人性弱点:长平之战的双重镜像
     秦国的谋略:反间计与围歼战的完美配合
     秦应侯范雎以千金行反间计,散布“秦畏赵括”的谣言,利用赵王对廉颇“怯战”的不满,成功换将。武安君白起则暗中挂帅,以“佯败诱敌”“分割包围”的战术,将赵军主力围困于长平,更征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男丁阻断粮道,展现了秦国军事部署的精密与战略执行的坚决。
     赵国的溃败:将才选拔与人性贪婪的致命缺陷
      赵括的纸上谈兵: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其母直言他与父亲赵奢的反差——奢为将时“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括为将却“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且私藏王赐金帛购置田宅,暴露其空谈兵法、贪图私利的本质。
      赵王的刚愎自用:蔺相如、赵括之母均力谏不可用括,赵王却固执己见,甚至允许赵母“无随坐”,可见其决策已被情绪(对廉颇的不满)和虚名(赵括之父的声望)左右,全然不顾战场实际。
     白起坑杀降卒:战争伦理的崩塌
     白起以“赵卒反覆,恐为乱”为由,坑杀赵降卒四十万,仅留二百四十童子归赵。这一暴行虽短期内消除了秦军隐患,却也暴露了战国末期战争的残酷性——当“兵者,诡道也”突破人性底线,战争便成为纯粹的杀戮机器,而秦国“虎狼之师”的形象,也为其日后统一六国埋下民心反抗的隐患。
     三、外交与权谋:纵横家的智慧与现实的残酷
     触龙说赵太后:迂回攻心的劝谏艺术
     左师触龙以“老臣病足”“怜子托官”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太后理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再以燕后与长安君的对比,点醒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危机,最终说服其以长安君为质求救于齐。这一过程展现了战国士人“以情入理、以理服人”的游说智慧,与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异曲同工。
     黄歇救楚太子:赌命式的忠诚与权谋
     楚太子质于秦,顷襄王病重,黄歇识破秦国“留太子以求利”的企图,助太子乔装逃亡,自己以“愿赐死”为赌,最终打动秦王归楚。黄歇的冒险不仅成就了个人“出身以徇其主”的忠诚名声,更确保了楚国政权的平稳过渡,体现了战国士人在危机中的果决与权谋。
     四、历史的启示:制度、人才与国运的深层关联
      秦国崛起的密码:从“取三城”“拔九城”到长平之战的全胜,秦国的强大不仅源于军事谋略,更在于其制度优势——军功爵制激励士气,中央集权确保政令统一,反观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等良将能臣,却因君主决策失误、贵族短视而自毁长城。
      人才选拔的警示:赵括的悲剧印证了“知人之明”的重要性,赵王以虚名取人,忽视“实践能力”与“品德操守”,最终导致国破军亡。这一教训在后世屡屡重演,成为历代政权选才的镜鉴。
     这段历史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战国末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残酷现实,也揭示了“决策短视、人才匮乏、合纵破裂”如何将六国推向覆灭。从触龙的迂回劝谏到白起的血腥坑杀,从赵王的刚愎自用到齐王的吝啬失机,历史的细节中藏着王朝兴衰的永恒规律——在利益与危机交织的时代,唯有兼具战略眼光、制度优势与人性洞察,方能在变局中谋生存、求长远。
    喜欢。
  

第22章 周纪五 赧王下[2/2页]